张继红
-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HIV/AIDS病人生存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60岁HIV/AIDS病人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57例≥60岁的研究对象中,接受抗病毒初始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65[四分数位间距(IQR):62.0~69.5]岁,以男性、本地、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200个/μL、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Ⅰ期为主。第1、2、5、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79%、72%和72%。≥60岁组的病死率高于〈60岁组,不同年龄组的KLM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60岁组,基线WHO临床分期Ⅳ期的死亡危险,是Ⅰ期病人的4.308倍[风险比(HR)=4.308,95%可信区间(CI):1.661~11.173];〈60岁组、WHO临床分期Ⅰ期是研究对象死亡的保护因素。在〈60岁研究对象中,基线CD4细胞为200~35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低于CD4细胞〈200个/μL组(HR=0.225,95%CI:0.110~0.460);但不同的基线CD4细胞水平对≥60岁组死亡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在60岁及以上病人中,异性性传播病例的死亡风险低于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病例(HR=0.018,95%CI:0.002~0.189),但〈60岁组死亡率在不同传播途径间无差异。结论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以上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不高,应根据老年人群的流行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干预策略,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老年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 张继红李怀亮史宏博姜海波洪航董红军
- 关键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生存率
- 宁波市2004-2015年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 了解2004-2015年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 347例研究对象中,接受抗病毒初始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35(IQR:27~45)岁,以男性、本地、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WHO分期Ⅰ期为主。第1、5、7、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75%、92.36%、91.87%、90.0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死亡危险度越高,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HIV/AIDS患者是≤20岁组的17.34倍(95% CI:2.11~142.71);基线WHO临床分期Ⅳ期患者死亡危险是Ⅰ期的2.83倍(95% CI:1.67~4.80);耐药患者死亡风险是不耐药患者死亡风险的3.26倍(95% CI:1.77~6.01);相较于同性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D4值越低,死亡风险越大;BMI〈18.5 kg/m2、未婚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宁波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生存率较高。关爱老年人群,针对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监测范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抗病毒治疗者的依从性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 张继红李怀亮史宏博姜海波洪航董红军
-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生存率
- 2006—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疫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MSM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06 2016年宁波市报告的MSM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疫情数据和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对MSM艾滋病的流行特征、相关知识知晓及高危行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截至2016年12月31日,宁波市共报告HIV/AIDS 3 817例,其中MSM 1 315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4.5%。11年间,MSM的HIV/AIDS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1 315例HIV/AIDS人口学分布情况: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70.5%;婚姻以未婚为主,占62.6%;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占61.3%;户籍以外地为主,占61.6%。51.4%的病例由疾控机构发现并报告;样本来源以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发现比例最高,占36.7%,其次是性病门诊就诊者、其他就诊者检测和专题调查,分别占15.7%、14.8%和12.5%。2014年和2015年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在90%以上,HIV感染率在5.2%~10.2%之间,梅毒感染率在4.2%~13.1%之间,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在0.0%~3.0%之间。结论 MSM仍然是宁波市艾滋病防控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亟须针对MSM特征采取防控措施。
- 史宏博洪航张继红顾晓敏姜海波李思萱董红军
-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
- 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6年
- 随着艾滋病(AIDS)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间的积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常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相关影响因子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BMI指数、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是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加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宣传力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覆盖率,可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 张继红董红军
- 关键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影响因素
- 宁波市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依从性情况,进一步分析抗病毒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病人依从性的政策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宁波市2004-2015年开始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对一般情况和服药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卡方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RT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依从性评价采用依从性支持评价中心(CASE)指数为判断标准。结果共调查ART的HIV/AIDS病人207例,依从性良好的182例,占87.9%。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遗忘,占48.4%。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占45.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调查者知识1(如果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可否自己停药或少吃些药)知晓情况差,是影响ART依从性的危险因素[调整比值比(aOR)=8.24,95%可信区间(CI):2.0~33.90,P=0.003]。受调查者知识2(如果不能坚持按时遵医嘱服药,是否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知晓情况好,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7,P=0.044);服药采用提醒方法,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0,P=0.034)。结论宁波市HIV/AIDS病人ART依从性整体良好,针对影响ART依从性的原因,加强服药依从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患者使用多种服药提醒方法,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 张继红张幼萍洪航姜海波史宏博顾晓敏董红军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 2001—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HIV/AIDS病例死亡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死亡特征,进一步探索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的方法。方法用SPSS 19.0软件分析"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历史卡片中的数据资料。结果宁波市自2001年报告首例HIV/AIDS死亡病例以来,截至2015年底,累计报告225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中的80%病程进展为AIDS,平均年龄为(50.00±17.00)岁;85.33%的死亡病例通过性传播感染,4.44%经血液传播感染;41.33%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生存时间在不同死亡年份、不同死因分类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近3年始终维持在6.50%左右。结论宁波市HIV/AIDS死亡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较低,大多数是艾滋病相关死亡。扩大抗病毒治疗工作将有助于改善感染者的生存状况。
- 史宏博张继红洪航董红军
-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
- 宁波市45家医院医护人员对性病就诊者开展HIV、梅毒检测的认知调查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临床医护人员对性病就诊者开展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检测咨询的认知情况,探索提高性病就诊者HIV和梅毒检测服务质量的措施。方法对45家医院性病就诊者相关科室的临床医护人员开展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较高(98.9%),84人(95.5%)知晓本市已开展性病就诊者HIV和梅毒筛查工作,并有71人(80.7%)接受过关于性病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88名(100.0%)医护人员愿意主动推荐性病就诊者开展HIV、梅毒检测,其中85人(96.6%)曾主动推荐过性病就诊者开展HIV和梅毒检测。不同科室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调查对象报告,促进HIV和梅毒相关检测存在困难较多的原因包括就诊者太多没有时间做思想疏导、就诊者自愿检测意识不足等。结论临床医护人员知晓本地性病就诊者HIV、梅毒检测政策,并愿意主动推荐就诊者开展HIV和梅毒检测,但目前仍存在就诊者自愿检测意识不足、相关科室技术培训范围不一等问题,应在性病就诊者中扩大自愿检测,加强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相关培训,以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
- 陈海江张继红洪航王金贤姜海波
- 关键词: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