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皓
- 作品数:27 被引量:5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新时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被引量:61
- 2019年
-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 张明皓
- 关键词: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
- 深度贫困的再生产逻辑及综合性治理被引量:25
- 2018年
- 深度贫困成为精准扶贫的坚中之坚是由深度贫困的性质定位与精准扶贫的政治和伦理功能所决定的。群体和个体双重转化所引致的"贫困再生产"的层次互移、时间和空间弱势累积所形塑的"生存性均衡"的自我维持、结构与行动内向互构所产生的"经济性贫困陷阱"的持续卷入构成深度贫困的再生产逻辑和社会后果。深度贫困的破解需要精准扶贫超常规功能的发挥,精准扶贫超常规功能是以"超时空强制"和"超市场强制"为表现形式,而精准扶贫超常规功能的合法性则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的体制优势。回归精准扶贫超常规功能的治理本源,深度贫困的消除为贫困治理形态向综合性转变提供了契机。综合性治理框架以公共价值、制度结构以及扶贫内容的综合为必要构成,其正显示出消解深度贫困的真正潜力。
- 张明皓豆书龙
-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被引量:191
- 2018年
- 在"大国小农"国情下,系统性探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机制具有重大的政策、实践与理论意义。小农户存续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困境为两者之间的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二者之间所内涵的互构性关联则构成了衔接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当前,个体型、组织型和关系型衔接机制的杂糅构成了中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多元形态,但还未形成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稳固衔接方式,小农户在不同程度上仍处于人格依附和市场依附的状态,不平等性和不稳定性依然潜藏于不同的衔接形态中。未来的发展方向除应坚持衔接机制多元化探索和积极借鉴国外有益发展经验之外,还应重点培育体现小农户强自主性原则的形式,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格衔接、组织衔接和关系衔接。最后,应注重小农户与小农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并挖掘小农自身所蕴藏的丰富自然社会关系,实现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 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
- 关键词:小农户小农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具有逻辑关联性,适合构建二者的衔接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制度供给与改革对象明确化的需求,而精准扶贫在制度典范、数据共享、产能化解以及内向监控方面可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形成具体的衔接领域。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为精准扶贫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机遇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配置型资源和权威型资源的下移使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发生明显变化,而因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化原则的引入,扶贫治理规则也发生变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的建立,表明政府应在双方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治理",以此克服碎片化的制度和政策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扶贫治理时机的延误。
- 张明皓豆书龙
- 关键词:衔接机制整体性治理
- 农民不信任形成的地方基础
- 2015年
- 对农民不信任形成的探讨有两种理论范式。理性选择理论下的农民不信任形成研究侧重于将不信任作为农民作为理性主体的自利保护,而忽略农民理性本身是地方社会的文化建构。国家主位下的农民不信任研究简单划分政权建设以及政策执行的"冲击主体"和被动反应的农民客体,把农民的不信任作为这种冲击下的反应结果,而对其"冲击—反应"之间的联结机制中地方性知识的作用没有阐述清楚。以地方基础视角切入农民不信任形成的研究就是在地方环境的影响下,探究农民不信任情感和不信任行为生成的地方原因,它具有肯定中层理论和接近农民生活世界的价值。同时,农民不信任形成的地方基础也可以与现代性取得会通。
- 张明皓
- 关键词:情感
- 权威分化、行政吸纳与基层政府环境治理实践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实践始终嵌入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情势之中。基于山东省中镇“污染搬迁”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环境利益冲突引动乡村权威结构分化,基层政府为整合乡村权威结构以快速推进环境治理任务,经历了从精英合作到体制控制的策略演变过程,其整体表现为“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逻辑。基层政府行政吸纳的后果是在乡村社会建构了环境治理行政化的格局。基层政府应合理调整环境治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完善环境合作治理的体制机制,在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和民众获得感提升上实现双赢。
- 张明皓叶敬忠
- 关键词:基层政府环境治理
- 游戏商品化中的留守儿童被引量:13
- 2019年
- 从"创造"游戏到"制造"游戏,留守儿童的游戏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脱离"游戏共同体"精神的游戏商品化机制则以捕获儿童的方式实现利润再生产。通过留守儿童实地调查的案例发现,游戏商品化的捕获机制实际由外部社会结构、游戏工业结构以及留守儿童个体化行动三者互构而成。外部社会结构限制催动留守儿童生活无意义感的不断再生产,而留守儿童反叛生活无意义感的渴望与游戏意识形态的映合以及游戏工业和留守儿童无意识的"合谋",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被游戏商品化机制总体收编。游戏商品化具有强现实渗透性和循环性,其社会后果是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多重捕获"和留守儿童的"反思失落"。在游戏商品化的浪潮中,应该重申对留守儿童生活意义系统的反思性关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反对网络游戏媒介,而在于如何在社会和文化中捍卫童年。
- 张明皓叶敬忠
- 关键词:留守儿童捕获
- 发展理念的变迁与新发展理念的形成被引量:6
- 2020年
-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国家发展理念相继经历三次变迁并分别对应不同的时代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启发展理念,目的是重构国家发展基础,是对"如何实现发展"的回应。在新时期,国家由重启发展向发展主义过渡,关注的是"如何实现更快发展"的议题。进入新时代,发展主义向新发展理念转化,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质量,"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成为当前的时代命题。从国家发展理念的演进谱系中可以看出,现代化一直构成发展理念的核心元素,政府干预和适应体制构成国家发展理念变迁的现实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构成国家发展理念变迁的根本逻辑。国家发展理念具有变迁的连续性、一元多线的杂合性以及利用多种发展形式服务国家总体发展的实用性。在当前特定的时空结构下,应该对多种发展形式表现出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施以灵活的公共政策释放多种发展形式的价值空间,同时以实践为导向分析多种发展形式的互构机制,从而推动中国发展研究的话语创新。
- 叶敬忠张明皓
- “小农户”与“小农”之辩——基于“小农户”的生产力振兴和“小农”的生产关系振兴被引量:65
- 2019年
- 在乡村振兴讨论中,"小农户"和"小农"概念的混用频繁出现。"小农户"和"小农"是否可以同义置换?追溯"小农"和"小农户"的概念源流可以发现,"小农"是生产关系"质的规定性"(主体构成和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力水平"量的规定性"(土地规模和生存标准)的辩证统一,而"小农户"是"小农"的"量的规定性"的独立反映,是可进行独立核算的合成单元。二者尽管在概念范围上相互缠绕,但却有各自的表达边界。"小农"和"小农户"在概念性质、内容属性和适用理论方面均呈现差异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构设出乡村振兴不同的"想象",小农户视角的乡村振兴是关于乡村生产力的产业振兴,而小农视角的乡村振兴则是乡村生产关系的全面振兴,"小农户"和"小农"都构成乡村振兴重要的主体基础。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中应保持区分的敏感,充分认识"小农户"和"小农"存在的差别,在包容二者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
- 叶敬忠张明皓
- 关键词:小农户小农生产力
- 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 张明皓
- 关键词:留守儿童焦虑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