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肿瘤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淋巴母细胞
  • 2篇淋巴母细胞淋...
  • 2篇母细胞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PET/C
  • 2篇PET/CT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胆囊炎
  • 1篇蛋白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施娟红
  • 3篇傅宏亮
  • 3篇吴书其
  • 3篇王少雁
  • 3篇王辉
  • 3篇马超
  • 2篇叶智轶
  • 2篇陈素芸
  • 2篇冯方
  • 1篇朱美玲
  • 1篇章莉
  • 1篇王晓强
  • 1篇邹仁健
  • 1篇陈思宇
  • 1篇陶双芬
  • 1篇陶帮宝

传媒

  • 2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8F-FDG 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68岁,右上腹隐痛9个月余。2014年2月始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放射至腰部,呈持续性,无缓解倾向。既往体格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抗炎治疗后好转。2014年10月再次出现右上腹隐约不适,门诊超声示:胆囊结石。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收入院,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吴书其王少雁傅宏亮马超王辉施娟红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PET/CT显像18F-FDG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上腹隐痛慢性胆囊炎
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岁;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5例头痛起病,1例表现为多尿;术前血液学检查提示:4例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1例患者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升高;3例患者手术全切,平均生存期32.0月,3例患者手术次全切,平均生存期21.0月;4例患者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平均生存期32.0月,1例仅行化疗,生存期22.0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生存期9.0月。结论: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多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术前血液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手术切除程度是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后放化疗或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闵令钊施娟红孙丰兵陶帮宝张文博王晓强
关键词:生殖细胞肿瘤肿瘤标记物预后
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PET/CT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
陈素芸马超傅宏亮施娟红王少雁冯方吴书其叶智轶邹仁建王辉
乳腺癌组织中PTEN、MMP-9及p27^(kip1)表达及意义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27,p27^(ki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讨论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肿瘤科和乳腺外科收治的55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3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乳腺良性病变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入选患者PTEN、MMP-9、p27^(kip1)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良性病变组PTEN和p27^(kip1)的表达率(82.86%,85.71%)均显著高于乳腺癌组(45.45%,43.64%)(P<0.05),MMP-9的表达率(42.86%)显著低于乳腺癌组(69.09%)(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7,P<0.05),与p27^(kip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5)。结论 PTEN与p27^(kip1)表达异常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MMP-9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陶双芬施娟红朱美玲陈思宇章莉
关键词:乳腺癌
18F—FDG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总结18F—FDGPET/CT在儿童及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L/ALL)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LI/ALL初诊患儿(男9例,女6例,年龄1~20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PET/CT图像,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疋。检验比较不同表型LL/ALL的临床参数、SUVmax及T/B比值,分析计算PET/CT诊断骨髓肿瘤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15例IL/ALL患儿中,T细胞表型(T—LL/ALL)9例,B细胞表型(B—LI/ALL)6例。T-LI/ALL的中位SUVmax为9.4(3.9—14.3),B—LL/ALL的中位SUVmax为5.7(2.3~8.6),2种表型淋巴瘤的18F.FDG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14.000,P〉0.05)。结合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9例患儿被确诊淋巴瘤骨髓浸润。将骨髓多灶性FDG浓聚和(或)弥漫性代谢增高作为PET诊断骨髓肿瘤累及的标准,则PET/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4/6及12/15;若仅将骨髓多灶性FDG浓聚作为诊断标准,则相应指标分别为5/9、6/6及11/15:BMB的相应指标分别为5/9、6/6及11/15。结论18F-FDGPET/CT在不同表型LL/ALL患儿中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与BMB相结合有助于患儿危险分层。
陈素芸马超傅宏亮施娟红王少雁冯方吴书其叶智轶邹仁健王辉
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发射型计算机脱氧葡萄糖
AR/ARv7在CRPC患者组织标本与循环肿瘤细胞中表达差异性研究
施娟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