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 新标准下DLPI在锅炉烟尘监测控制中的应用
- 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相比于旧标准(GB13223-2003),将烟尘排放标准提高到了30 mg/m,原有的测量设备由于测量精度等原因已经不适合使用。用DLPI低压冲击器测量烟尘浓度...
- 熊英莹曹瑞杰谭厚章
- 关键词:锅炉烟尘监测重量法滤筒
- 文献传递
- 引风机失速分析与引风机增容改造
- 2016年
- 本文通过对原引风机热态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分析得出风机失速抢风是由于脱硫系统阻力过大引起的,建议电厂对脱硫系统进行检修减阻。电厂后期要进行脱硝加层、加装低温省煤器、脱硫塔改造、加装湿式电除尘器等环保节能改造,原风机不能满足节能改造引起的烟风系统中管道的阻力增加,需要对风机重新选型。新风机选型改造实施以后,满负荷时引风机的全压效率为84.68%,与设计工况点的偏差为2.32%,失速裕度为2.19,风机运行效率高,安全性好。
- 曹锐杰杨祖旺周静曹瑞杰
- 关键词:热态试验增容改造
- 湿式相变凝聚器协同多污染物脱除研究被引量:24
- 2017年
- 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将是未来火电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研发并设计了一种高湿烟气环境中实现细颗粒凝聚和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的新型装置——湿式相变凝聚器(Wet Phase Transition Agglomerator,WPTA)。该装置经过实验室实验、中试实验和某660 MW燃煤机组全烟气工况工程实验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良的细颗粒物凝聚能力和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性能。中试实验结果表明,经过WPTA后,烟气中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曲线由单峰分布演变为双峰分布,且粒径在2μm左右颗粒的峰值明显降低,粒径大于10μm颗粒的峰值呈增加趋势。660 MW机组全烟气试验结果显示,满负荷下WPTA投运,PM2.5、PM1.0脱除效率分别比不投运提高约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同时实现了烟气中Hg、As、Ba、Ga、Li、Mn、Sr和Ti元素的高效脱除,其中Hg与As的脱除能力分别提高了4.18倍和2.82倍。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式相变凝聚协同多污染物脱除技术能很好地实现燃煤机组污染物超低排放。
- 谭厚章熊英莹王毅斌曹瑞杰杨祖旺郑海国
- 关键词:燃煤电厂细颗粒物多污染物协同脱除
- 湿式相变凝聚技术协同湿式电除尘器脱除微细颗粒物研究被引量:19
- 2016年
- 针对传统除尘设备对0.1~2μm微细颗粒物的超低脱除能力,本文首次提出了将湿式相变凝聚除尘与湿式静电除尘两者结合,以强化微细颗粒之间的团聚与长大而实现高效脱除的新型除尘方法。基于饱和烟气中可凝结气体的强制相变冷凝作用原理,同时考虑惯性、拦截、布朗扩散和热泳力作用等综合脱除机制,自行开发与设计了湿式相变凝聚器。该装置协同湿式电除尘器在江苏省某600 MW机组进行了工程化示范研究,并采用低压撞击器得到了凝聚器开关状态下系统进、出口的颗粒物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饱和烟气的相变冷凝与柔性管排的合理布置可明显提高微细颗粒物的凝聚效果;加装湿式相变凝聚器可以显著增加微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系统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小于2 mg·m^(-3)。该技术的提出为燃煤烟气的"近零排放"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 谭厚章熊英莹王毅斌曹瑞杰
- 关键词:湿式电除尘器微细颗粒物脱除
- 一种接触式循环换热回收高湿烟气含水同时脱除PM<Sub>2.5</Sub>的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式循环换热回收高湿烟气含水同时脱除PM<Sub>2.5</Sub>的系统。在火电厂脱硫塔出口增设接触式换热器,高压过冷液体吸附剂进入换热器后与脱硫烟气在填料层发生逆流接触式换热,烟气中的PM<Sub>...
- 谭厚章邓双辉王学斌刘原一曹瑞杰王毅斌
- 文献传递
- 新型湿式相变凝聚除尘、节水及烟气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基于高湿烟气降温时大量水蒸气冷凝过程中的相变团聚和潜热释放,设计开发了集除尘、节水和汽化潜热回收一体化的湿式相变凝聚系统,并在首次独立应用后,实现了280 t/h燃煤锅炉粉尘超低排放。该系统布置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FGD)与烟囱之间,采用锅炉补水(除盐水)作为冷却介质,在脱除烟气颗粒物同时,实现深度节水和烟气余热回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在90%负荷和75%负荷2个测试工况下,该系统对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分别为53.05%、71.11%,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均低于5 mg/m^3,最大收水量为4.32 t/h,最高回收热量为3.59 MW。
- 谭厚章毛双华刘亮亮林国辉曹瑞杰杜天民阮仁晖
- 关键词:超低排放除尘节水烟气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