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梅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真菌性角膜炎2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7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5%那他霉素眼液+口服伊曲康唑组为观察组(n=19例),静滴氟康唑为对照组(n=8例),以最佳矫正视力为评价疗效的标准,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视力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观察组视力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及早诊断,及早正规应用5%那他霉素眼液及口服伊曲康唑,大部分疗效显著。
- 徐茂晖龚敏许长生颜巧灵杨竹梅杨健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伊曲康唑氟康唑
- 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分析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0例共292只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3.00^-1.00 D)65例128只眼,中度近视组(-6.00^-3.25 D)85例164只眼,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基础分泌量SchirmerⅠ试验(SI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检查(CFS)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BUT显著缩短(P<0.05),戴镜后1周BUT缩短较明显,1月时BUT缩短最显著,戴镜后3月BUT恢复上升,低度近视组BUT大于中度近视组(P<0.05);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SIT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CFS以Ⅰ级染色为主,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CFS例数显著增多(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过程中,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对患者泪液基础分泌量无明显影响,但会缩短泪膜破裂时间,增加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建议患者戴镜后按时进行复查。
- 杨竹梅颜巧灵许长生
-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屈光度近视泪液
- 眉山市2023年中小学生近视状况
- 2025年
- 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近视情况,从眉山市定期调取中小学生,探讨眉山市近视眼防控,为研究人员提供科学思路和参考。方法 在2023年通过分层整群抽样,针对眉山市东坡区域内选取的3548名中小学生在校学生(其中男生数量为1,751位,女生数量为1,797位)进行近视情况的调查。此次近视检测工作严格依照“儿童青少年近视检测标准”执行,未采取睫状肌麻痹的方式,而是利用自动化的电脑验光设备进行三次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结果 2023年眉山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33.12%;小学生、初中生的近视率分为 31.83%,66.17%( χ2 值为68.135,P 值=0.00< 0.01),不同学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近视率0.79%,小学高度近视率为0.64%,初中高度近视率为4.51%(χ2 值为24,45,P 值=0.00<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总体近视率( 34.45%)高于男生 ( 31.75%) ( χ2 = 2.904,P=0.088>0.01)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级学生未矫正率高达50%以上。结论 眉山市在校中小学生近视问题较为突出,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视力保健知识的普及和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把关注焦点放在小学生的视力防护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减缓近视增长趋势,确保学生视力的健康发展。
- 唐强万欢赵雪兆杨竹梅
- 关键词:视力不良近视儿童青少年患病率
- 高度近视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108只眼)HM合并PICC患者,将其设为A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单纯HM患者(108只眼)与108名体检健康者(108只眼)分别设为B组与C组。3组受检者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OCTA)检查,扫描范围为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比较3组受检者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并分析A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DCP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3组受检者全层视网膜厚度比较:A组、B组全层视网膜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C组;A组全层视网膜厚度下半侧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mGCC厚度比较:A组mGCC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黄斑区SCP血流密度比较:A组黄斑区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B、C组,中心凹区SCP血流密度明显高于C组,中心凹区SCP血流密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比较:A组黄斑区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明显低于C组,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明显高于C组;A组黄斑区中心凹区
- 唐强杨竹梅刘欢赵雪兆
- 关键词:高度近视视网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