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伟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电气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池
  • 3篇锂离子
  • 3篇锂离子电池
  • 3篇离子
  • 3篇离子电池
  • 2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性能
  • 2篇正极
  • 2篇正极材料
  • 2篇LI
  • 1篇电子结构
  • 1篇子结构
  • 1篇硫酸盐
  • 1篇密度泛函
  • 1篇泛函
  • 1篇负极
  • 1篇负极材料
  • 1篇SO
  • 1篇LI1
  • 1篇MN

机构

  • 3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3篇陶伟
  • 2篇诸荣孙
  • 2篇伊廷锋
  • 2篇朱彦荣
  • 1篇谢颖
  • 1篇黄云
  • 1篇李小雨
  • 1篇杜倩

传媒

  • 2篇有色金属工程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锂离子电池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锂离子电池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正极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及充放电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该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SEM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Li1.2Mn0.56Ni0.16Co0.08O2粒径约为2μm,呈长片层状结构。CV测试表明,经过首次循环后,Li2Mn O3组分得到活化,并转变为具有电化学活性的Li Mn O2,造成了锂离子的不可逆损失。充放电测试表明,在0.2 C倍率循环时,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99.7 m A·h/g。倍率性能测试表明,在经过36次充放电循环后,材料仍有很高的容量保持率。
陶伟李小雨朱彦荣诸荣孙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Na_2Li_2Ti_6O_(14)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2018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新型钛基负极材料Na_2Li_2Ti_6O_(14),并研究了其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利用高分辨透明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及其Rietveld精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表征分析了材料的物相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Na_2Li_2Ti_6O_(14)负极材料为纯相,具有Fmmm空间群结构;Na_2Li_2Ti_6O_(14)颗粒约为500~800 nm,Na、Ti和O三种元素分布均匀。循环伏安(CV)、充放电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锂离子脱嵌可逆性,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钛电流密度为500 m A/g充放电时,Na_2Li_2Ti_6O_(14)材料的首次脱锂(充电)容量为180 m A·h/g,1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136 m A·h/g;100次循环后,Na_2Li_2Ti_6O_(14)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增加,锂离子扩散系数略有下降,表明Na_2Li_2Ti_6O_(14)材料在循环后SEI膜的生成,降低了材料的电化学活性。
袁晓梅杜倩陶伟朱彦荣诸荣孙伊廷锋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LiTi_(0.25)Fe_(0.75)SO_4F正极材料的电子结构
2017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赝势的方法,计算了LiFeSO_4F和LiTi_(0.25)Fe_(0.75)SO_4F正极材料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当锂嵌入材料后,S、O和F的原子布居变化较小,电子主要填充在过渡金属的3d轨道,导致过渡金属被还原,成为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在嵌锂态中,锂和氧(氟)之间形成了离子键,而过渡金属(Ti和Fe)与氧(氟)之间则形成了共价键,S-O键的共价性最强。态密度的计算结果则表明:Ti和Fe均保持高自旋排列结构;LiFeSO_4F的两个自旋通道的带隙分别为2.88和2.29 e V,其导电性很差;Ti掺杂使体系的带隙消失,显著地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导电性;LiTi_(0.25)Fe_(0.75)SO_4F系统中Ti-O和Ti-F键均比纯相中的Fe-O和Fe-F键的共价性更强,因此Ti掺杂材料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陶伟黄云伊廷锋谢颖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子结构密度泛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