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高

作品数:23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疫情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病毒
  • 4篇水痘
  • 3篇登革热
  • 3篇手足
  • 3篇手足口
  • 3篇手足口病
  • 3篇染病
  • 3篇聚集性
  • 3篇防控策略
  • 3篇传染
  • 3篇传染病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三间分布
  • 2篇突发公共
  • 2篇突发公共卫生
  • 2篇突发公共卫生...
  • 2篇综合征

机构

  • 21篇深圳市疾病预...
  • 2篇云浮市疾病预...
  • 2篇深圳市罗湖区...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深圳市福田区...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 1篇成都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作者

  • 21篇陈志高
  • 12篇梅树江
  • 10篇张振
  • 9篇孔东锋
  • 8篇李媛
  • 7篇吕秋莹
  • 5篇路滟
  • 5篇唐秀娟
  • 4篇程聪
  • 4篇熊华威
  • 3篇秦彦珉
  • 3篇冯铁建
  • 3篇逯建华
  • 3篇谢旭
  • 3篇廖玉学
  • 3篇温莹
  • 2篇林良强
  • 2篇梁焯南
  • 2篇赵锦
  • 2篇张韶华

传媒

  • 5篇医学动物防制
  • 4篇新发传染病电...
  • 3篇中华卫生杀虫...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6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圳市1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2023年
目的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科学防治恶性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访谈收治医生和患者家属,收集分析该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该病例发病前在乌干达务工,2020年1月回国,回国后第10天出现发热、发冷、发汗、头痛、腹泻、全身酸痛等症状,发病第2天前往某民营医院就诊,拟诊为“感染性发热”,服药后症状未见好转。发病第3天进行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疟原虫,考虑“疟疾”,予将其转院治疗。入院后,给予蒿甲醚抗疟、抗炎、降颅压、脏器功能支持等对症治疗,然而病情进一步加重。发病第6天该病例因脑型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血涂片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PCR基因鉴定为恶性疟原虫。结论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这是1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诊治延误是引起该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媛高世同许舒乐梅树江黄达娜陈志高
关键词:恶性疟死亡病例输入性流行病学调查脑型疟
基于GIS的深圳市登革热的时空流行特征和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2012—2017年深圳市登革热时空流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深圳市2012—2017年登革热发病情况、伊蚊密度(MOI)和气象因素,运用ArcGIS 10.2分析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2012—2017年深圳全市登革热病例共有638例,呈现明显季节性,以夏秋季为高发期。登革热年平均发病率以南山区(>12/10万)和福田区(8/10万-12/10万)较高。平均MOI水平以龙岗区最高(≥8.0),其次是坪山区(7.0~7.9)。深圳市登革热发病率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前1个月和前2个月MOI呈正相关(P<0.05)。结论登革热发病率主要受气温、伊蚊密度影响,应注重加强南山区和福田区的疫情防控。
李云峰林良强张韶华梅树江梁焯南陈志高
关键词:登革热气象
2014-2022年深圳市流行性感冒流行趋势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14-2022年流行性感冒流行规律,研究流行性感冒流行期内特征,为制定流行性感冒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年末常住人口数计算2014年第36周至2022年第35周每周全人群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分析深圳市流行性感冒流行规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期内流行性感冒流行强度和人群特征开展研究。结果 深圳市2014-2022年共8个监测周期中有6个出现流行性感冒流行期,主要呈现冬春季和夏季流行规律,峰值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28 958.392,P <0.001)。各区流行强度超过流行期阈值累计周数存在差异(χ^(2)=100.634,P<0.001)。6个出现流行期的监测周期中,南山区均最早进入流行期,且有5个监测周期流行持续时间最长。14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比69.5%),其中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结论 深圳市流行性感冒流行规律呈明显季节性,且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南山区最早进入流行期且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后续应结合气候变化、病原学变化、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规律等综合因素深入分析。
陈志高欧蔚辉程雁鹏陈霓璇刘婷婷宋丽霞李莹莹张振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季节性
深圳市2017年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掌握2017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和蚊媒季节消长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17年登革热疫情数据及媒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60例登革热病例,发病率为0.50/10万,本地病例4例,56例为输入性病例,主要感染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宝安区报告病例最多;发病病例以男性为主,性别比为1.7∶1,发病人群以工人、商业人员为主。布雷图指数BI年平均为2,7月最高(5.32),4月最低(0.49),各月份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80,P<0.001);诱蚊诱卵指数MOI年平均为4.63,8月最高(8.58),2月最低(0.45),各月份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69,P<0.001)。结论 2017年深圳的登革热病例仍以输入性为主,经过科学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造成本地疫情的暴发与流行。
林良强张韶华梅树江梁焯南李媛陈志高李剑锋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
2017—202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深圳市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和哨点医院监测结果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分析,运用ArcMap 10.8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0软件基于离散Poisson分布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深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67 124例,年均报告率为291.60/10万。2017—2019年(新冠疫情前)年均报告率为519.57/10万,高于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年均报告率124.33/10万(P<0.01)。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和9—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年龄组(207 854例,77.81%),以散居儿童(194 214例,72.71%)和幼托儿童(58 641例,21.95%)为主。深圳市10个辖区均有手足口病报告,年均报告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福田区(774.47/10万)、光明区(410.97/10万)和龙岗区(266.23/10万)。手足口病病原体以Cox A6和Cox A16为优势毒株。2022年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有统计学意义(Z=2.688,P<0.05),存在空间聚集性。2017—202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明显聚集性,一类聚集区主要以宝安区、龙岗区的布吉、福永等街道为中心,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5—11月。结论 2017—202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新冠疫情期手足口病的年均报告率低于疫情前,病例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
熊华威朱远发程雁鹏宋丽霞陈可琪叶燕芬张振陈志高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影响因素
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分析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评价防控效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深圳市所报告登革热病例的个案信息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病例信息,采用office 2010和SPSS 11.5对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25例,发病率为0.26/10万~4.21/10万,本地病例499例,其中男性312例(年均发病率0.97/10万),女性187例(年均发病率0.70/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P<0.001);输入病例326例,男性199例(年均发病率0.61/10万),女性127例(年均发病率0.48/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5)。发病高峰期为9—11月(688例,83.39%)。2014年和2018年波及范围较广(波及街道比分别为68.66%和37.31%)。以工人(252例)、家务及待业(197例)和商业服务(142例)为主,合计占71.55%。结论 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主要流行于9—11月,青壮年为高危人群。因此在疾病高发季节前加强以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为主的综合病媒控制措施、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防蚊宣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登革热传播。
陈志高孙梦婷李媛梅树江廖玉学程聪
关键词:登革热三间分布防控策略
2016—2020年深圳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2016—2020年深圳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2016—2020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按病种、地区和机构类型描述性分析暴发疫情的发生特点,用SPSS 22.0统计分析。结果排除2020年报告的新冠肺炎事件,2016—2020年深圳市共报告233起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发病6271例,死亡2例,罹患率3.87%,病死率0.03%。其中2018年罹患率最高,为5.20%。聚集性疫情事件164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总数的70.39%,涉及7种传染病,病例数与发生事件起数最多的病种为水痘(100起,3565例)和感染性腹泻(41起,1491例),分别占聚集性疫情事件总数的60.98%和25.00%。78.45%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事件发生在小学,58.33%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事件发生在幼儿园,两种传染病事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院校及其他场所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应采取综合防控策略,针对不同人群中发生风险较高的传染病病种,从降低人群易感性、落实及早报告与停课措施、监测流行株,以及加强培养个人卫生防护习惯等多方面制定防控策略。
吕秋莹曹彬陈志高唐秀娟高世同路滟梅树江
关键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聚集性疫情水痘感染性腹泻
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市恙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6—2020年深圳市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20年深圳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547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0.30/10万人,历年发病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9年年均发病率达到最高,为0.59/10万;时间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为5—11月(490例),占89.58%,10月累计报告病例数(86例)为最高,占15.72%。深圳市各辖区中以南山区累计报告病例数(208例)最多,年均发病率1.07/10万;病例多发生在40~59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34%;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为职业高发人群,占52.10%。结论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发病呈波动性增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
陈志高段雨诗梅树江孔东锋李媛程聪
关键词:恙虫病三间分布
浅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策略调整的现实必要性被引量:3
2023年
自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人类以来,全球已经历了3年的大流行,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回顾了3年来全球疫情发展形势,系统地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点、病毒特性、疾病特征以及相关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讨论在新形势下防控策略调整的必要性所需考虑的综合因素,包括病毒传播特性、免疫屏障、疾病负担和危害、药物治疗等。围绕资源准备、监测体系建立、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健康宣传等方面提出新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对建议,为今后新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和综合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冯司旸逯建华廖玉学张振郭寅生吕秋莹孔东锋陈志高邹旋冯铁建廖异
关键词:防控策略
深圳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2023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一起广东省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所致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梳理和分析其传播链条和传播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整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活动轨迹、分析代际关系等,对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0月8-23日,深圳市共报告196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男、女性分别为100和96例,年龄M(Q_(1),Q_(3))为33(25,46)岁。本起疫情由在广东省外旅游返回深圳市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首发病例)引起,4条传播链分别为首发病例现住址相关感染8例、7日晚社会面活动相关感染65例、8日写字楼工作场所相关感染累计48例、在工作场所附近的写字楼相关感染74例。本起疫情潜伏期M(Q_(1),Q_(3))为1.44(1.11,2.17)d。室内暴露的潜伏期短于室外暴露的潜伏期,M(Q_(1),Q_(3))分别为1.38(1.06,1.84)和1.95(1.22,2.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0.27,P=0.001)。随着代际的增加,基因位点突变个数及突变比例增加。在同一传播链疫情时,传播1代的新增基因突变位点1~3个的占比较高。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新冠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的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基因突变比例较高。在疫情处置时,应加快疫情处置速度,严格落实防控政策。
程雁鹏孔东锋张佳吕子全陈志高熊华威路滟罗青山吕秋莹赵锦温莹万佳陆芳芳逯建华邹旋张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