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海明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新石器
  • 2篇石器
  • 2篇测年
  • 1篇云贵高原
  • 1篇人与环境关系
  • 1篇史前
  • 1篇史前文化
  • 1篇铜石并用时代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结构
  • 1篇怒江流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铜
  • 1篇青铜时代
  • 1篇微体
  • 1篇文化交流
  • 1篇环境差异
  • 1篇江流
  • 1篇河西走廊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3篇董广辉
  • 3篇黎海明
  • 1篇陈国科
  • 1篇贾鑫
  • 1篇任乐乐
  • 1篇刘鸿高
  • 1篇左昕昕
  • 1篇刘峰文
  • 1篇张山佳
  • 1篇王辉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及其对人类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甘青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考古研究显示该地区的跨大陆文化互动始于齐家文化时期(4300~3500 a B.P.)。作为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齐家文化早期(4300~4000 a B.P.)至晚期(4000~3500 a B.P.)先民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然而,已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的研究相对薄弱,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甘肃中、东部7处齐家文化时期遗址的植物大遗存进行研究,将其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齐家文化早期,甘青地区东、西部的农业结构均以粟(Setaria italica)为主、黍(Panicum miliaceum)为辅,这可能与粟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的高效性等有关;齐家文化晚期,西亚起源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传入甘青地区,西部的农业结构转变为粟黍农业为主、麦类农业为辅,但甘肃东部依然延续前期以粟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对气候趋于冷干的响应程度不同。本研究显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史前东西方交流和气候变化与局地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助于理解史前东西方交流关键时期和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
陈亭亭贾鑫黎海明董广辉
关键词:铜石并用时代气候变化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分析揭示的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程被引量:9
2016年
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史前时代农业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贵高原是连接东南亚的关键地区,但其史前农业发展历程尚不清晰.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泸水县石岭岗遗址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研究,分析了其青铜时代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结合云贵高原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研究进展,探讨了云贵高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史.结果显示,距今2500年前石岭岗先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4800~3900年),稻、粟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900~3400年)和稻、粟、麦类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400~2300年).史前时代欧亚大陆的农业传播推动了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而云贵高原大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可能导致该地区史前农业生产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尤其在青铜时代.
黎海明左昕昕康利宏任乐乐刘峰文刘鸿高张乃梦闵锐刘旭董广辉
关键词:怒江流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
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年代的完善及其对重新评估人与环境关系的启示被引量:6
2019年
史前文化高分辨率年代的重建是理解人类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前提,对探索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的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河西走廊是史前世界最早的远距离文化交流中心之一.由于缺乏14C年代的控制,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及序列仍不清楚.本文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的14C年代序列以解决河西走廊地区人类定居和文化演化的时间问题.一年生的炭化农作物遗存14C测年具有避免"老木效应"的优点,因此被用来检测河西走廊已有的炭屑和骨骼14C年代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所得的14C数据集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建模,模型年代显示其与河西走廊已有的考古文化年代基本一致.然而,青铜时代晚期-铁器时代早期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的年代比已有的年代晚约300年.通过对比模型年代与古气候和历史文献资料,我们认为沙井和骟马文化的衰落是受地缘格局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杨谊时张山佳Chris OLDKNOW仇梦晗陈亭亭黎海明崔一付任乐乐陈国科王辉董广辉
关键词:贝叶斯模型河西走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