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军
-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种还分离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在种还分离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法对玉米秸秆还田进行田间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还田深度下对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0(R0),0.44%(R1),0.88%(R2)和1.32%(R3)4个水平和3个还田深度0—15,15—30,30—45cm交叉处理。结果表明:还田1年时,在0—15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提高,且R3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分别达到30.98%,101.16%,172.72%,5.40%;在15—30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R0处理,但R1、R2、R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纤维素酶活性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变大;在30—45cm土层,R2、R3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无显著差异。还田2年与还田1年相比,各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均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8.59%~35.36%,6.74%~29.16%,6.18%~31.72%,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以R3增幅最大,随土层加深,提升幅度为14.14%,10.14%,12.11%。说明在种还分离模式下可以高量秸秆还田,并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 刘龙李志洪赵小军崔婷婷
- 关键词:玉米秸秆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的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深度下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酸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0)、R1(0.44%)、R2(0.88%)、R3(1.32%)和0—15(S1),15—30(S2),30—45(S3)cm 3个不同还田深度交叉处理。结果表明:0.25~0.02mm的微团聚体为优势粒级,秸秆还田使各土层0.25~0.02,>0.25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而0.02~0.002,<0.002mm的微团聚体含量减少,且各粒级含量的变化幅度均在S1层最大。不同秸秆量处理下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较无秸秆还田均有所增加。同时,施用不同量秸秆能提高土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且在同一土层中随粒级减小,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增加,而在不同土层内,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表现为S1>S2>S3。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对于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能促使土壤微团聚体向更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有效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
- 宋洁李志洪赵小军刘龙崔婷婷
- 关键词:秸秆还田微团聚体
- 玉米光谱追肥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民盲目过量施肥,在依据玉米在生育期内的需肥特点及吸氮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玉米冠层光谱氮营养诊断技术,进行对冠层光谱信息的获取,分别对玉米生育期中的4个时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进行NDVI、SPAD的测定,开展氮营养实时诊断技术,为实现合理施肥、变量施肥的要求提供理技术支持。
- 胡应超李志洪王世杰崔婷婷刘龙赵小军
- 关键词:玉米光谱追肥
- 种还分离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
- 通过田间原位模拟和微区秸秆还田的方式对种还分离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田间原位模拟试验设置了四个水平秸秆还田量0%(秸秆未还田)、0.44%(常规还田全量)、0.88%(种还分离全量)和1.32...
- 赵小军
- 关键词:玉米秸秆微量元素有机酸玉米产量
- 文献传递
- 种还分离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磷有效性及其有机磷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采用尼龙网袋法对种还分离模式下的玉米秸秆还田进行田间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还田深度下对土壤全磷、速效磷和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水平秸秆添加比例R0(0%)、R1(0.44%)、R2(0.88%)、R3(1.32%)和3个不同还田深度0—15,15—30,30—45cm交叉处理。结果表明,秸杆还田1a后,各土层中土壤全磷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均无显著改变;在0—15cm土层中,与R0相比,R1、R2、R3处理下的土壤速效磷分别增加了27.0%,49.3%,64.1%,在15—30cm和30—45cm土层速效磷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也呈显著增加,增加量大小依次为0—15cm>15—30cm>30—45cm;有机磷组分在0—15cm土层中表现为,相比于R0,R1、R2、R3处理的活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无显著差异,中等活性有机磷分别减少了12.8%,26.2%,36.3%,中稳定性有机磷分别增加了25.1%,53.5%,61.6%,15—30cm和30—45cm土层各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也均表现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升高,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降低,活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种还分离模式下的玉米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促进土壤其它形态的磷转化为速效磷而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为下季作物提供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磷源,同时提高了土壤中稳定性有机磷的含量,降低了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
- 赵小军李志洪刘龙崔婷婷
- 关键词:玉米秸秆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