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160例初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早产儿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初始呼吸支持方式为CPAP的早产儿1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初始CPAP支持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平均为(1 581±440)g,胎龄平均为(31.6±1.9)周;原发病的主要诊断包括新生儿肺炎(81.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7.5%)、新生儿呼吸暂停(53.8%)及新生儿窒息(22.5%);152例实施CPAP的早产儿中成功122例,失败30例,成功率80.3%;出生体质量<1 000 g组与出生体质量≥1 000 g组比较,CPAP成功率明显较低(χ2=4.882,P=0.027);围生期情况分析显示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孕母妊娠期合并症等围生期因素是CPAP效果的影响因素;CPAP治疗情况分析表明生后24 h内应用CPAP治疗成功率为82.4%(108/131),初始吸入氧浓度与初始氧分压是CPAP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CPAP是早产儿呼吸支持的常用方式,应用广泛且有较高的成功率,早期应用有助于减少插管及机械通气的使用,适宜的参数设置影响CPAP治疗效果,临床工作中还需加强CPAP的规范化应用及对CPAP治疗失败的监测,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范雪陈娟
- 关键词:早产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
- 脑室内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 范雪白小红万谦陈强陈娟
- 脑室内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脑部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方法 运用组织块贴壁法从人脐带中分离hUC-MSCs,通过传代培养及扩增,使用BrdU标记细胞;建立新生大鼠HIB...
- 范雪白小红万谦陈强母得志陈娟
- VEGF信号通路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 范雪屈艺唐军陈娟母得志
- 早产儿初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早产儿初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产儿选择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初始呼吸支持为CPAP的早产儿1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PAP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胎膜早破、脐带异常、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孕母妊娠期高血压、孕母妊娠期糖尿病、产前使用激素、使用CPAP时日龄、初始吸入氧浓度、初始氧分压这11项因素与CPAP失败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使用CPAP较晚是影响CPAP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综合分析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使用CPAP日龄等围生期因素是CPAP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
- 范雪陈娟
- 关键词:早产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VEGF信号通路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 范雪屈艺唐军陈娟母得志
- 信息化时代下儿科教学模式改进的探讨被引量:5
- 2018年
-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及科研工作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医学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儿科学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儿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及人文素养,同时要加强特殊方面的训练。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儿科学专业的先进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 范雪范雪屈艺童煜
- 关键词:儿科教学信息化
- 早产儿初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分析早产儿初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产儿选择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初始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早产儿152例,对其...
- 范雪陈娟
- 脑室内移植hUC-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室内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效果及保护性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例正常足月健康男婴的脐带3~4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使用BrdU标记细胞,并对培养出的MSCs的分化功能进行鉴定;取98只健康SPF级10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HIBD组(n=36)和MSCs组(n=32),其中HIBD组和MSCs组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建模成功24h后将标记的hUC-MSCs注射入MSCs组大鼠右侧脑室,于移植后3周内,记录大鼠生长发育情况,并用Longa评分法对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进行评价,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移植hUC-MSCs的存活、迁移、分化及促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移植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3周,移植组Longa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周内可在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发现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损伤侧海马区域及大脑皮质;移植后3周内,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总体信号强度逐渐增强。结论 hUC-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移植的hUC-MSCs可迁移至受损部位并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可促进内源性神经分化,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脑保护作用。
- 范雪白小红陈娟万谦陈强母得志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移植治疗脑保护作用
- 脑室内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 范雪白小红万谦陈强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