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瑾
- 作品数:1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教育报刊社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教育评论理念与操作创新被引量:1
- 2018年
- 中国教育报刊社在媒体融合转型中,重点打造了新型评论网站"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该网站2015年3月开通上线,经过多次迭代升级,现已聚集了5000多名教育评论写作者和爱好者,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广泛社会参与度的教育类主流舆论平台,也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重要试验田。
- 张以瑾
- 关键词:媒体融合教育评论
- 在舆情的镜子中看教育本相
- 2016年
- 作为'教育舆情观察'专栏的首篇,有必要先讲明两点:教育舆情工作何以重要,我们怎样进行教育舆情监测和分析?经常有人慨叹'教育到底怎么了',听上去既愤怨又无奈。不管是在教育界内还是社会上,这样的声音多了显然不是好事。教育涉及面广,老百姓关切度高,本来就容易'出新闻',比如新的教育政策、师生冲突、校园暴力、考试招生、学生食品安全等,都是频发舆论热点的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
- 张以瑾
- 关键词:学校食堂
- 舆情危机事件的“小大之辩”
- 2017年
- 截至2016年12月23日,网络上"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相关文章总量为76080篇(包括媒体报道和网络转载),舆情热度持续了半个月。与绝大多数舆情事件几千或上万的文章总量、一周左右的热度相比,此次事件堪称2016年教育舆情的年度最热了。当舆论声势渐渐消散后,很多人依然不理解,
- 张以瑾
- 关键词:舆情小大之辩网络转载媒体报道校园
- 一场完整的教育舆情研修应该怎么做?
- 2019年
- "完整"舆情的理解有两层:一是很多教育管理者对舆情的理解不完整,认为舆情就是那些很意外的麻烦,说起来就恐惧,甚至有极大情绪;二是舆情相关的业务开展和培训研修大多停留在"短平快"的应对层面,缺少系统的认知和谋划,尤其是理念与操作兼备的体系建构。
- 张以瑾史亚雄
- 关键词:教育舆情风险防控
- 混沌的生活 一些书的亮光
- 2017年
- 每个人都应该读点哲学《40堂哲学公开课》看完了。最近,几本书同时翻看,断断续续,进度不一。这本哲学入门书读起来最轻松,因而最先读完。译序中,译者将这本书称为'哲学傻瓜书',因为它的读者定位不是哲学研究者,而是'对哲学怀有天然兴趣的大众读者'。非常赞同译者的观点,相比于当下常见的科学普及读物和文化普及读物,哲学普及读物难得一见,而本书就是一本填补空白的杰作。作者奈杰尔·沃尔顿是英国开放大学(OU)
- 张以瑾
- 关键词:哲学家
- 每个读书人,都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 2016年
- 经常想起中央电视台9频道的一段公益视频,一位须发皆白的民间老艺人,悠悠地说:"我是做弓的。这是注定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承载了很多注定的事情,这么想,命运感就涌上来了。母亲说,读书就是我的命。据说,当我还在学讲话的时候,每捡到一片字纸,嘴上就会本能地发出"得得得"的声音。她现在还经常跟我重复这个故事。
- 张以瑾
- 关键词:读书法读书方法《乡土中国》生计问题读书无用论审美境界
- 舆情业务在媒体转型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中国教育报刊社舆情业务发展历程为例
- 2020年
- 在最近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央编辑部的两会报道总结会上,我代表全媒体中心舆情评论部发言,总结了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监测分析任务的承担和完成情况:1.全程监测两会教育舆情,每天维护更新中央编辑部智融平台舆情板块数据。2.制作8期《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包括简报版和PPT版。3.制作8期教育舆情两会专报,报送上级部门。
- 张以瑾
- 关键词:舆情分析两会报道教育舆情舆情监测
-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型组织如何实现“连接赋能”
- 2020年
- 新冠大流行以及全球抗击疫情的紧迫性,让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对于逆全球化趋势而日渐抬头的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来说,这不啻于一记棒喝。最近,我们就看到德国外长对美国发出警告.
- 张以瑾
- 关键词:知识型组织移动互联时代单边主义民粹主义
- 媒体转型过程中知识、行动与文化的反思性实践
- 2020年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新冠病毒肆虐、举国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反思这场危机,我们容易想到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这一影响深远的社会学理论认为,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高、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面临的风险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不确定性占主导,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大面积的社会灾难。
- 张以瑾
-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媒体转型突发事件社会学理论
- 从舆情应对视角看学校危机管理
- 2016年
- 笔者从事教育舆情工作多年,发现很多教育管理者对舆情有谈虎色变的反应,甚至普遍有种不解和忧惧心理:为什么学校"老出事"?学校果真是"老出事",还是因为学校不善于处理危机事件而招致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两者皆有--同样一起安全事件,比如说食物中毒,如果发生在学校,肯定要比发生在企业引发更高的社会关注度。
- 张以瑾
- 关键词:学校危机管理舆情教育管理者刻板印象安全事件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