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儒

作品数:20 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农业
  • 13篇低碳
  • 12篇
  • 10篇低碳农业
  • 7篇农户
  • 4篇意愿
  • 4篇影响因素
  • 3篇生态
  • 3篇退耕
  • 3篇绩效
  • 2篇烟草
  • 2篇烟草农业
  • 2篇生态补偿
  • 2篇碳排放
  • 2篇退耕还林
  • 2篇计划行为理论
  • 2篇复耕
  • 1篇低碳经济
  • 1篇低碳生产
  • 1篇低碳生产意愿

机构

  • 2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20篇陈儒
  • 19篇姜志德
  • 6篇邓悦
  • 4篇徐婵娟
  • 2篇谢晨
  • 2篇王秀娟
  • 1篇赵凯
  • 1篇姚顺波
  • 1篇张兴

传媒

  • 3篇生态经济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农村经济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4篇2019
  • 10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省域低碳农业横向空间生态补偿研究被引量:53
2018年
本研究基于农业碳足迹、碳固定两个方面构造农业全生产过程碳账户,运用农业碳计量模型对2007—2015年中国各省域农业净碳汇量进行了测算,同时在考虑区域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之上,对农业净碳汇量进行修正,并以此确定农业碳补偿模型,进而开展了低碳农业横向空间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2007—2015年期间,除江西、西藏、青海出现农业碳赤字现象外,中国其余地区均实现了农业碳盈余,经过碳汇修正系数处理后,生态本底较差的北方地区农业净碳汇量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2)2007—2015年中国低碳农业生态补偿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低碳农业实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其中,华北、东北、西北为主要碳受偿区域;华东、华中地区碳补偿价值在-0.5亿元~0.5亿元区间内围绕0值上下波动,九年内碳支付额度大于碳受偿额度;华南、西南地区为主要碳支付区域;(3)低碳农业横向空间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结合农业碳补偿优先级得出:重点碳受偿地区优先顺序依次为新疆、黑龙江、甘肃、宁夏、河北、内蒙古、吉林、河南、山西、陕西;重点碳支付地区优先顺序依次为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广东、贵州、福建、江苏、四川、青海、安徽,其余则为非重点碳受偿或支付地区。
陈儒姜志德
关键词:低碳农业省域
农户低碳农业生产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建立"碳补偿"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提升农户低碳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将农业碳计量与条件价值评估法结合起来,利用调研获取的农户数据,厘定了农户低碳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金额。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净碳汇效益,但并非所有农户的经营都实现了净碳汇盈余或正向的碳汇价值;依据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得出农户在粮食作物、露天作业草本经济作物、设施作业草本经济作物、木本经济作物生产项目上内心受偿意愿金额均高于农户实际生产可获得的生态收益;激发农户心理因素对低碳生产努力水平的积极影响作用,需构建政府与市场双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合理有效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包括农户生产所得碳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政府碳补偿金额两部分。
陈儒姜志德
关键词: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受偿意愿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1
2016年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市、自治区)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退耕区复耕可能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依据复耕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复耕可能性较高和较低两类地区。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是影响退耕区复耕可能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非最重要因素,在复耕可能性较高的地区,退耕补贴依然是影响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的重要因素,农户做出复耕决策受本地区其它农户的影响较大。在复耕可能性较低的地区,退耕农户较高的退耕积极性降低了复耕发生的概率,农户的复耕意愿和复耕预期对复耕可能性的影响程度也随着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而降低,退耕补贴已经不再是该地区农户复耕决策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应考虑降低或停止农户的退耕补助,探索构建以碳交易为主的市场化补贴机制。此外,两类地区退耕农户均十分注重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政策设计中应加强对工程后期成果的维护。
陈儒邓悦姜志德谢晨
关键词:复耕影响因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陕西省烟农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调研所获取的陕西省烟草农业393个分散农户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烟农住址距乡镇距离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负向显著影响,烟农对施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的认知对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农技员和示范户对低碳生产的态度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烟农对政策补贴的满意程度和低碳行为保护环境的感知对其低碳生产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因此,提高烟农对绿色环保行为的认知水平、促进低碳技术的良好示范与推广以及低碳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引导将有助于烟农更积极地选择参与低碳生产。
张若焰陈儒王秀娟姜志德
关键词:烟草农业农户低碳生产意愿计划行为理论影响因素
后退耕时代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7省1757个农户的调查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后退耕时代下,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较低。户主的性别、年龄、农户家庭的劳动力数量显著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退耕区农户家庭类型呈现多元化,农户的异质性会削弱农户的复耕意愿;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显著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其中对政策了解透彻、参与工程建设、对工程满意度高的农户复耕意愿较低。同时,退耕区农户具有较强的退耕意愿,退耕积极性越高的农户发生复耕的概率越大;退耕农户预期本村复耕发生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上,复耕预期比例低的农户,其复耕意愿也低。此外,退耕地收成和退耕补助依然是影响农户复耕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户的复耕意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陈儒姜志德谢晨
关键词:BINARYLOGISTIC回归模型
低碳农业技术梳理与体系构建被引量:25
2017年
通过对农业活动中各个生产环节的碳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相应环节的碳减排或固碳潜力,并在充分回顾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低碳农业技术进行梳理,试图筛选并构建一套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活动中各生产环节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效应主要来源于耕作、灌溉、施肥、施药、农膜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秸秆处理、畜禽养殖、畜禽粪便处理和林草地保护十个农业生产环节,文章以此构建了低碳耕作技术体系、低碳灌溉技术体系、低碳施肥技术体系、低碳施药技术体系、农膜低碳使用技术体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畜禽低碳养殖技术体系、畜禽粪便低碳处理技术体系和林草地保护技术体系共9个方面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
邓悦陈儒徐婵娟姜志德
关键词:低碳农业
黄土高原退耕区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基于碳效应视角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户的现实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的差异,再次明确了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核心理念。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户逐渐分化为粮食作物主导型、设施经济作物主导型、经济林木主导型、家禽家畜主导型4种类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不同生产要素进行筛选、组合,逐步形成了11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退耕任务对不同模式的碳效应和碳密度具有明显的影响,退耕规模是影响不同模式碳排放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黄土高原退耕区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效率比较分析,最终农户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显化为种养复合循环生产模式、设施有机生态生产模式、旱区节水生产模式、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4种类型。
陈儒徐婵娟邓悦姜志德
关键词:低碳农业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农民低碳农业胜任素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运用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从层次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维度出发,基于内层、中层、外层三个层次和低碳农业知识、意识、态度与行为四个要素构建了农民低碳农业胜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陕西泾阳275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和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农民低碳农业胜任素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低碳农业胜任素质整体偏低且个体差异明显,农民低碳农业胜任素质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碳农业的意识、态度、行为和知识,呈现出由内向外扩展的空间结构。对素质较低者而言,低碳农业意识和态度对其胜任素质影响显著且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对素质较高者来说,低碳农业知识对其胜任素质影响显著且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两类农民素质外显至低碳农业生产行为的程度都较浅。
徐婵娟陈儒邓悦姜志德
关键词:农民低碳影响因素
基于修正碳计量的区域农业碳补偿时空格局被引量:21
2018年
加快实现生态补偿公平价值目标是提升生态资源利用地区公平性的关键举措。为此,将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引入到农业碳补偿的研究框架,结合农业碳绩效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农业修正碳计量,采用2007—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碳补偿额度测算,继而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区域农业碳补偿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中国八大人文地理区在2007—2015年期间低碳农业发展并非完全有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经农业修正碳计量测算后,碳排放与碳汇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一定变动,农业碳补偿由修正前东南向西北的'升—降'格局调整为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碳补偿额度均有所提升,农业碳补偿的地区公平性增强。在时空演变方面,修正后农业碳补偿额度逐年递增,其中山东、河南地区为农业碳补偿热点区,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地区为农业碳补偿冷点区,八大人文地理区农业碳补偿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华北与华中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农业碳补偿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持续增强。因此,建立区域间横向农业碳补偿制度对于提升低碳农业发展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陈儒邓悦姜志德
农业生产项目的综合碳效应分析与核算研究——基于陕西安塞的农户调查数据被引量:23
2017年
通过构建农户层面碳效应分析框架和测算体系,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农户数据,量化分析了农户农业生产项目上的综合碳效应。研究表明:综合碳效应因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且具体项目分布特征各异。碳排放效应主要集中在玉米、茄子、苹果、刺槐、羊生产项目上,具体体现在农资投入、农业能源投入、农田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畜禽饲养五个生产环节,以化肥、粪肥、农药、农膜投入和作物秸秆、薪柴燃烧排放为主,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减排效率;碳汇效应源于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固碳,其中79.17%的碳汇量源于土壤层固碳,92.38%的碳汇量集中在生态林草类项目上,且该项目碳生态效率最优;畜禽养殖项目碳经济效率最优,饲料作物种植产生的碳汇量很好的抵消了该项目碳排量;草本经济作物类项目碳生产效率最优,但碳排放强度和密度最大,导致该类项目净碳汇量总计亏损136.498吨碳;除草本经济作物外,其他项目均表现出正的净碳汇效应,以生态林草类项目贡献最为突出,农业生产项目整体净碳汇效应良好。
陈儒邓悦姜志德
关键词:生产项目农户数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