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静静

作品数:20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李斯特菌
  • 9篇单增李斯特菌
  • 6篇生物学特性
  • 6篇基因缺失
  • 6篇基因缺失株
  • 5篇生物学
  • 5篇基因
  • 5篇杆菌
  • 4篇免疫
  • 3篇单核细胞增生
  • 3篇溶血素
  • 3篇部分生物学
  • 3篇大肠杆菌
  • 2篇单核细胞增生...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原体
  • 2篇运输热
  • 2篇支原体
  • 2篇溶血

机构

  • 20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20篇任静静
  • 13篇蒋建军
  • 8篇杨铭伟
  • 8篇王鹏雁
  • 5篇马勋
  • 5篇剡根强
  • 4篇王欣雨
  • 3篇齐亚银
  • 3篇李蓓蓓
  • 3篇朱玲
  • 3篇尹华
  • 3篇张锐
  • 2篇陈云飞
  • 2篇王静
  • 2篇韩小丽
  • 1篇柳旭伟
  • 1篇王超丽
  • 1篇李彦芳

传媒

  • 7篇中国畜牧兽医
  • 3篇中国乳业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晋瑞婕曾东东秦赫邓秋艳任静静蒋建军王鹏雁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inlA/inlB/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究内化素inlA/inlB/inl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融合PCR方法构建Lm681 inlC基因缺失突变体,并构建pKSV7-△inlC穿梭载体,将其转化Lm681-△inlAB感受态细胞,利用温度(42℃)和氯霉素(10μg/mL)抗性双重压力来实现同源重组,筛选同源重组子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3基因缺失株(Lm681-△inlABC),且缺失株的生长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无明显差异,溶血特性与野生株保持一致;小鼠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Lm681、Lm681-△inlAB和Lm681-△inlABC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8/10)、60%(6/10)和40%(4/10),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36×10~4、1.35×10~6和2.95×10~7 CFU,且Lm681-△inlABC在肝脏、脾脏及脑组织中的定植能力极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研究结果表明,inlA/inlB/inlC基因对Lm致病性发挥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深入研究inlX基因介导Lm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任静静杨铭伟陈云飞尹华王欣雨李蓓蓓蒋建军王鹏雁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
单增李斯特菌Lm4b_0232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研究单增李斯特菌(LM)抗转录抑制因子编码基因Lm4b_02325对LM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4b_02325基因缺失株LM928ΔLm4b_02325和回补株CLM928ΔLm4b_02325并均经PCR和测序鉴定。同时采用PCR鉴定该菌的遗传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均正确构建,且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强。根据培养不同时间的OD600nm值绘制缺失株、回补株和亲本株的生长曲线;对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10^(9) cfu/mL~10^(5) cfu/mL)的3株菌,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临床症状,统计死亡率并计算3株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MOI 10将上述3种菌分别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1 h后裂解各菌,10倍倍比稀释,并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37℃培养1 d后经菌落计数,分析各株菌对HBMEC的粘附力;按照上述方法感染各菌后1 h加入庆大霉素以及感染各菌后不同时间加入庆大霉素杀死未粘附的细菌,裂解各细菌,10倍倍比稀释并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通过菌落计数结果分析各菌株对HBMEC的侵袭力及在该细胞内的增殖能力。生长曲线结果显示3株菌的生长趋势基本相似。小鼠的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接种10^(9) cfu/mL~10^(7) cfu/mL 3株菌的小鼠出现被毛凌乱、厌食或神经症状与昏睡等临床症状,死亡率接近100%。而接种10^(6) cfu/mL~10^(5) cfu/mL 3株菌的小鼠临床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经计算LM928ΔLm4b_02325对小鼠的LD50约10^(5).45 cfu/mL,毒力明显高于LM928株及CLM928ΔLm4b_02325株(P<0.05)。粘附、侵袭力及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黏附及侵入HBMEC的LM928ΔLm4b_02325菌株数量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高于LM928(P<0.01)与CLM928ΔLm4b_02325株(P<0.05);胞内存活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间点LM928ΔLm4b_02325较其余两种菌在HBMEC内的增殖速度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加快,且前者在HBMEC中的存活数较后两者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升高
曾东东刘彩霞寇丽君秦赫晋瑞婕王静任静静蒋建军马勋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
某规模化牧场致犊牛腹泻的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024年
[目的]为确定引起石河子某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并针对犊牛腹泻提出合理应对措施,为该牧场防治犊牛腹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取现场流行病学检查,无菌采集15份犊牛腹泻病料,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生化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犊牛腹泻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耐药情况。[结果]经生化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15份犊牛腹泻病料中,有12份分离到了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3株大肠杆菌对链霉素耐药率最高为46.15%(6/1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8.46%(5/13),且敏感菌株多为中低敏;对四环素敏感性为76.92%(10/13),13株菌株对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为84.62%(11/13),多数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本研究针对腹泻犊牛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为该牧场犊牛腹泻诊治提供参考。
曹芳魏勇吴忧赵鹏飞陈钊铭任静静齐亚银
关键词: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
溶血素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在小鼠肠道内定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旨在探究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溶血素hly、llsB基因对小鼠肠道的影响。在构建Lm的hly基因缺失株基础上,以Lm90SB2及溶血素基因缺失株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为试验菌,进行生长曲线、溶血活性以及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缺失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株相比无明显差异;Lm90SB2、Lm90SB2-ΔllsB的溶血效价分别为1log2、2log2,而Lm90SB2-Δhly基本无溶血现象。缺失株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的肠道载菌量均低于亲本株Lm90SB2(P<0.05),在各个时间点肠道中的细菌定殖率依次为Lm90SB2>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本研究表明,hly、llsB基因对Lm在小鼠肠道内定殖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ly、llsB基因在Lm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巧巧王欣雨潘星羽尉小军曾东东任静静蒋建军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小鼠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 ll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分析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listeriolysin S,LLS)llsB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llsB基因缺失株LM90-ΔllsB,并以8周龄、体重40g±5g的健康昆明系雄性小鼠为试验动物对其生长特性、半数致死量(LD50)、脏器载菌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llsB基因缺失株;缺失株在体外连续培养20代过程中能稳定遗传。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发现,llsB基因缺失株生长活性略高于亲本株;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亲本株和缺失株的LD50分别为106.17和106.50 CFU;与亲本株相比,缺失株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载菌量均极显著减少(P<0.01),说明缺失株对小鼠的感染能力明显减弱。在小鼠脑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综上所述,llsB基因对LM90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LS的致病机理及防控李斯特菌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尹华任静静王欣雨蒋建军
关键词: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
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试验旨在对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的功能研究。根据GenBank中单增李斯特菌F2365基因全长序列(登录号为:AE017262)设计其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采用PCR、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菌并进行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序列全长为876 bp,共编码291个氨基酸;LM90SB2分离株lls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10-0809、81-0592、81-0558、02-1792、NTSN、02-1289不同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与CIIMS-PH-1、NRRLB-57603株的同源性均为99.9%,与J1816、R2-502株的同源性为44.7%~45.0%。分子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lsB基因与血清型为4b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lsB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90SB2株llsB基因,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功能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
王欣雨尹华任静静李红欢蒋建军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小鼠CCL1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构建及其与miR-21a-5p靶向关系验证
2023年
为了验证miR-21a-5p与CCL1基因的靶向关系,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21a-5p和CCL1基因的结合位点,设计引物合成CCL1基因3′非翻译区(UTR)野生型及突变型目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siCHECK2质粒上构建CCL1野生型(CCL1-WT)和突变型(CCL1-MUT)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构建好的CCL1-WT和CCL1-MUT分别与miR-21a-5p模拟物(miR-21a-5p mimic)和阴性对照(miR-NC)共同转染到293T细胞中,检测CCL1-WT+miR-NC组、CCL1-WT+miR-21a-5p mimic组、CCL1-MUT+miR-NC组、CCL1-MUT+miR-21a-5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CCL1基因是miR-21a-5p的潜在靶基因;CCL1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与CCL1-WT+miR-NC组相比,CCL1-WT+miR-21a-5p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CCL1-MUT+miR-NC组与CCL1-MUT+miR-21a-5p mimi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CCL1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构建成功,且miR-21a-5p与CCL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
闫雪琪陈明杰齐亚银任静静
溶血曼氏杆菌对药物及消毒剂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对引起肉牛运输热的病原溶血曼氏杆菌进行药物及消毒剂敏感性分析,试验对7株溶血曼氏杆菌进行19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观察各药物抑菌圈直径并分析多重耐药性;选择3株菌株进行消毒剂消毒效果试验,在不同消毒剂不同浓度下,作用不同时间计算消毒剂的灭菌率。结果表明:7株菌株均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拉定、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噻吩、新霉素、万古霉素、替米考星等大部分药物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磺胺嘧啶钠耐药;3株菌在0.005%的次氯酸钠中作用10 min、在0.05%的氢氧化钠中作用20 min、在0.001%的碘液中作用15 min、在0.001%的过氧乙酸中作用10 min、在0.5%的甲醛中作用15 min均可被完全杀灭。说明溶血曼氏杆菌对大部分药物敏感,常用的消毒剂作用足够时间均可完全杀灭溶血曼氏杆菌。
韩小丽任静静杨铭伟朱玲张锐剡根强
关键词:肉牛运输热药敏试验
环境因子及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及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生长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LM90在各培养条件下的D600nm值,分析了不同的温度、NaCl浓度、pH,以及温度(0~40℃,梯度为10℃)、NaCl浓度(3%~8%,梯度为1%)、pH(6~9,梯度为1)的交互作用下LM90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菌株的对数增长期为8~16h,稳定期为16~20h,20h以后进入衰亡期;菌株在NaCl浓度为0.5%~4%时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均对LM90有极显著影响(P<0.01)。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温度、NaCl浓度、pH等因素对LM生长的影响及LM抗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任静静杨铭伟剡根强蒋建军王鹏雁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温度PH环境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