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梅
-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 流域与邑界——区域社会史视角下桂东北瑶壮家屋的遗产阐释被引量:1
- 2021年
-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壮家屋,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梳理各个历史阶段二者在楼居形式与房间排布的变迁过程,探索多维度分析手段对于遗产价值阐释的贡献。
- 赵晓梅
-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桂东北瑶族壮族
- 荷兰救济庭院及庭院式城镇住宅类型的比较研究
- 2017年
- 以15~18世纪建造的荷兰救济庭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住宅类型的社会功能与建筑空间。基于莱顿市几处建筑实例,分析其空间形态所表征的社会关系及其对荷兰城镇肌理的影响。将救济庭院与欧洲乃至我国相似的庭院式住宅相比较,分析其作为一种城镇建筑类型的独特性,探讨荷兰救济庭院的历史定位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 赵晓梅
-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社会住宅
- 族群与域界——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红瑶的社会变迁
- 2023年
- 西南山地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仅包括不同时期移民的吸纳、毗邻族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受制于官府的地方治理方式,呈现为族群生存策略的选择与调适。桂东北桑江流域位于南岭走廊移民通道之上,大致对应今龙胜县域。尽管长久以来处于国家疆域之内,但直至清中期,政府才通过设立理苗厅而实现对当地族群的直接管控,这深刻影响着地方社会与族群认同。论文选取其中规模小而聚居一隅的红瑶族群为案例,通过历史文献、物质遗存与口述资料,从官府与移民两条线索梳理清代、民国时期红瑶族群的社会历史,展现行政区划与语言的“域界”如何产生、维持又抹除社会治理、仪式习俗与住居观念等方面的内部多样性,揭示山地族群形成及其变迁的复杂性。
- 赵晓梅
- 关键词:地方社会物质文化
- 聚落与家屋——桂东北苗族山村聚落形态与社会结群的变迁
- 2022年
- 西南山地民族因家屋形式与社会结群方式的特殊性,聚落形态需从聚落与家屋两个层面共同考察。本文以一个桂东北苗族山村为例,梳理了18世纪至今家屋规模及其组团方式的变迁,以国家政策变更划分了聚落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国、1950—1970年代和1980年代至今。在这三个时期内,由于土地制度、基层社会管理和仪式规范的差异,聚落形态和社会结群方式经历了从大家屋的家门聚落、庙宇祭祀到小家屋的姓氏杂处、宗谱编纂的变化。这一案例研究一方面回应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以家屋为控产机构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仪式变迁在社会结群功能中的灵活性。国家治理方式对于物质空间(土地、建筑等)与非物质文化(祭祀、编谱等)的影响力明显不同,因此以聚落考古学的整合视角来综合考察两者,成为重建社会历史的有效手段。
- 赵晓梅
- 关键词:苗族聚落形态
- 本雅明关于遗产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 2024年
- 价值被广泛认可为遗产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现有研究大多偏于实践操作而缺乏理论思考。通过细致解读20世纪上半叶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的历时性分析,参照20世纪初李格尔以现代崇拜为名所提出的文物价值理论,以作品与受众之间专业权威的建构与消解为切入点,再现彼时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如何在传统时代及现代发生价值状态的持续变化。伴随着20世纪晚期至今的全球化、晚期现代发展,遗产的展示价值同时包含信仰、教化和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形成传统、现代和晚期现代崇拜的并存景况。无论是重视历史见证的遗产保护管理,还是面向传承利用的遗产自觉继承,我们均需充分认识到遗产价值的多元现状及蕴含其中的历史动因和未来挑战。
- 赵晓梅
- 关键词:文化遗产本雅明
- 族群互动影响的侗族鼓楼建筑形式与空间表征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将建筑演变作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与互动结果,分析鼓楼建筑形式与表征社会关系的分布及其原因。族群互动不仅影响了营造技艺的传播,更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赋予空间不同的社会表征,通过功能需求的转变而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侗族内部3大支系构成相对独立的族群,通过流域内以及跨流域的结盟形成族群互动,影响至社会关系,并表征于建筑形式之上。鼓楼是侗族的聚落象征,族群互动方式的变化导致鼓楼表征与建筑形式的变迁。
- 赵晓梅
- 关键词:族群互动侗族建筑形式
- 以遗产实践拓展乡村遗产价值--解读诸葛村宗祠的“家”“国”关联被引量:1
- 2020年
- 乡村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其遗产价值不限于物质要素,更体现于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遗产实践之中。遗产实践创造了物质形态的遗产构成,赋予其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功能,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拓展了遗产价值。文章以诸葛村宗祠建造、修缮与功能变迁的遗产实践为例,梳理诸葛氏定居至今的长时段历史,解读不同时期“家”与“国”的互动关联。这种遗产价值解读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突破既有价值类别的局限,以历史分析助力当代乡村振兴与公众教育。
- 赵晓梅
- 笔谈: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被引量:2
- 2023年
- 扎实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活化再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保护蕴藏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并积极地在当代和未来的乡村建设中加以弘扬传承、转化发展。对于乡村遗产,要坚持“活态”继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得到保护的同时促进乡村与时俱进的发展,使其成长在历史延长线上。乡村产业遗产的活化再利用需要紧密结合其在地特征,以保护遗产价值为核心,以增加当地人的福祉为目标,采取整体性、适应性和活态性的营建策略。乡村建筑遗产“活态保护”的核心在于,从遗产的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同时结合当下的需求和发展,以开放的态度赋予遗产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在延续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前创造新的历史。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为乡村社区的文化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遗产的文化体验应当是呈现活态文化、促进主体间的互动,激发社区的文化自觉,提升访客的情景学习。在社区与访客的主体互动之中,多维度体验历史文化、加强地方认同、提升教育品质。遵循乡村遗产服务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采取还民艺于市场、村民参与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设计与品牌引领等策略。乡村非遗活态保护旨在开辟一条以乡村文化传承助推社区发展、以社区发展葆育文化传统的新路径。在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畛域下,乡村遗产保护实践要与地方发展相结合,以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遗产保护的目标。
- 李华东程馨蕊段德罡丁春梅王彦辉熊祥瑞王志刚张崟胡彬彬范哲林刘卫红赵晓梅但文红李亮李传欢
- 关键词:活态保护
- 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被引量:46
- 2016年
- 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一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遗产价值评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珍视的价值往往不同。自19世纪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活态遗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通过对遗产使用功能的延续来表达其文化重要性。在全球化与地方文化复兴的新世纪,ICCROM建立起基于非西方保护实践的活态遗产保护方法(LHA),它突出核心社区在遗产决策中的话语权,不惜以物质替换来保证功能的延续,并将此视为对文化价值的阐释。在我国保持活态文化的遗产地,应当考虑将遗产社区纳入遗产管理体系之中,尊重他们对地方与民族文化的表达与实践。将权利共享与地方发展相结合,以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遗产保护的目标。
- 赵晓梅
- 关键词:遗产价值文化遗产保护
- 乡村遗产阐释的历史文化主题框架建构与应用初探被引量:1
- 2023年
- 遗产阐释是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的科学手段,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针对我国乡村遗产阐释对象零乱、地方特色缺乏、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主体表达缺位等问题,乡村遗产阐释要坚持面向公众教育的原则,以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社会意义为经,以乡村系统及其时空维度为纬,建构聚焦于乡村遗产历史文化的主题阐释框架。如浙江少妃、广西金江河、江苏石臼湖三个乡村遗产的主题阐释框架,分别以动态的社会网络、多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生计模式为主题,有助于文化遗产实践由专业化保护向公众化教育的过渡。
- 赵晓梅
- 关键词: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