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 作品数:7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及胆碱酯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和胆碱酯酶(CHE)水平对于肿瘤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151例结直肠患者术前RBP、TRF和CHE水平,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总生存期(O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BP水平低龄组为(36.42±11.12) mg/L,明显高于高龄组的(28.38±13.61) mg/L(P<0.01);CHE水平在原发结肠者为(6 545.95±2 315.54) U/L,明显低于原发直肠者的(7525.78±2407.31) U/L(P <0.05).术前RBP水平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出现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均明显相关(P<0.05);术前CHE水平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均明显相关(P<0.05);术前TRF水平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CHE高水平组的OS为50.7个月,明显高于CHE低水平组的40.4个月(P<0.05);RBP高水平组的OS为55.2个月,明显高于RBP低水平组的34.9个月(P<0.01);TRF低水平组的OS有低于高水平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TRF水平可作为结直肠癌进展较为有价值的指标,RBP、CHE对结直肠癌进展和预后均有参考价值. 徐振宇 李丁 徐闻欢 高翔 茆勇 华东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 转铁蛋白 胆碱酯酶 结直肠癌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2岁,平均32岁。病变节段:L3/4 4例,L4/5 29例,L5/S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12、8.750,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结论 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陆彬彬 高爱国 金祺 周颖川 王烨 张钦 李丁 顾晓峰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3D打印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 2025年 背景:3D打印技术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治疗需求设计构建模型、手术导板和个性化植入体或固定物,在创伤性骨折修复中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的:综述3D打印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20-2024年发表的创伤骨科领域3D打印技术应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raumatic fracture,3D printing technology,digital model,surgical guide”,中文检索词为“创伤性骨折,3D打印技术,数字模型,手术导板”,经筛选和分析,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创伤性骨折是各种致伤因素导致的骨骼连续性中断和完整性破坏的骨折现象,以可靠方案提高复位愈合效果,已成为骨外科相关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②3D打印技术是以数字模型数据为基础的,运用粉末状金属或聚合物等可黏合成型材料以立体光刻、沉积建模和光聚合物喷射等形式制造满足需求三维实体的技术,在数字骨科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③3D打印技术在疾病诊断、术前规划、重建骨折三维模型、定制骨科植入体、定制固定支具及假肢、手术导板制作和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治疗需求设计构建模型、手术导板和个性化植入体或固定物,为创伤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连泽双 徐强 王傲廷 李丁 秦佳霖 王俊芳关键词:创伤性骨折 数字模型 单切口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比较单切口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的4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PIPELINE通道下单切口Wiltse入路MIS-TLIF手术治疗的23例纳入MIS-TLIF组,采用PLIF手术治疗的21例纳入PLIF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肌酸激酶值、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定期随访,MIS-TLIF组随访时间为(16.91±3.37)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为(16.81±3.04)个月。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肌酸激酶值均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下床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PLIF组出现4例硬膜撕裂,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按照Bridwell融合评价分级,MISTLIF组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3例;PLIF组Ⅰ级7例,Ⅱ级11例,Ⅲ级3例。结论与PLIF相比,单切口Wiltse入路MIS-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在长期随访中,两者在疼痛、功能恢复及融合效率等方面基本一致。 李丁 江涛 王烨 秦佳霖 顾晓峰 王俊芳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01月-2015年12月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1例。选取术前白蛋白水平、Sanders分型、切口选择、术中拉钩方式、是否使用人工骨或异体骨植骨、手术时间、伤口缝合方式、术后是否引流作为相关因素。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白蛋白水平大于30g/L,手术时间小于1.5h,伤口缝合采用Allgower-Donati缝合方式可减少跟骨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维持患者白蛋白水平,减少手术时间,使用Allgower-Donati缝合伤口,可减少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 李丁 王烨 王俊芳 江涛 顾晓峰关键词:跟骨骨折 切口并发症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高龄(≥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并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8例:其中经皮加压钢板(PCCP组)固定47例,动力髋加压螺钉(DHS组)固定57例,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LCP组)固定24例,比较疗效。结果:PCCP组2例失访,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5个月(8~15个月)的随访;DHS组3例失访,5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2个月(10~17个月)的随访;LCP组1例失访,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5个月(8~17个月)的随访。三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有较好的效果。对高龄患者来说,PCCP和微创DHS是最合适的。不能耐受麻醉的患者,PCCP更为合适。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PCCP或近端锁定钢板更为合适。针对粉碎性骨折,选择近端锁定钢板更好。采用PCCP的内固定方式可以允许患者早期部分负重。 王烨 李丁 朱浩明 张钦 王超关键词: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微创性 黄韧带骨化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5年 背景:既往认为黄韧带骨化在人群中罕见发生,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引起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目的:通过检索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集自1999年以来的有关黄韧带骨化的研究成果,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黄韧带骨化的研究历史,指示重要文献,梳理研究热点,为学者寻找研究方向提供思路。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主,搜索并筛选黄韧带骨化相关论文,使用VOSviewer 1.6.19和CiteSpace 6.2.R6软件对年度发文量、研究国家、机构、被引文献、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47篇文献,自1999年发文量呈螺旋上升,中国研究较日本起步晚,但是发文量后来居上,北京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北京大学的陈仲强教授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②被引用最多的10篇文献中5篇都与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有关。③去除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综合词频和中介中心性的结果发现,“胸椎脊髓病”“硬膜骨化”“微创手术”“后纵韧带骨化”处于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④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黄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在疾病的研究中占比较大。⑤关键词时间线图及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微创手术”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15年前后,是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也是突现开始时间最晚的关键词,2019年开始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关键词“硬膜骨化”的突现尚未结束。⑥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一直处于研究前沿,微创手术方式的开发和研究、黄韧带骨化继发硬膜骨化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徐强 秦佳霖 连泽双 王傲廷 李丁 王烨 王烨关键词:黄韧带骨化 骨化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