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 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6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6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于干预后24 h、48 h、72 h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另取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3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情况,细胞胞浆中细胞色素C和调亡诱导因子(AIF)水平以及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结果干预24 h、48 h及72 h后,黄芩素对A431细胞相应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2.29μg/ml,24.67μg/ml和18.66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处理组总凋亡细胞率、细胞胞浆中AIF及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细胞凋亡率、胞浆AIF和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抑制皮肤鳞癌细胞作用的重要机制。
- 覃静净樊卓王丹丹党云向桂琼
- 关键词:黄芩素细胞凋亡
-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12周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t=46.37,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76,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3,P〈0.01)。结论 NB-UVB安全有效,可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 樊卓党云覃静净王丹丹向桂琼孙喆
- 关键词:咪唑斯汀西替利嗪
- 烟雾病临床治疗及术后并发症预测研究进展
- 2022年
- 烟雾病是一种严重困扰成人尤其是儿童发育的慢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现有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辅以内科及中医治疗。但术后并发症的高发病率以及难预料性仍给予临床工作一定的困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烟雾病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价,发现术后并发症的预测应作为烟雾病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围手术期的管理及监测有望成为提前预防及干预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王丹丹张昊鹏贺亚龙林伟苏斌虓
- 关键词:烟雾病围手术期
- 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瘤,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首先报道。本病较罕见,临床容易误诊。笔者近来诊治1例,报道如下。
- 党云樊卓向桂琼王丹丹覃静净孙喆
- 关键词:浅表脂肪瘤样痣HOFFMANN脂肪组织门诊就诊错构瘤特征性
-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二十例组织病理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20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临床、组织病理资料及皮肤镜特征。结果幼年性黄色肉芽肿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发病年龄(2.12±4.29)岁。典型皮损表现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黄色、红色或棕色丘疹和结节,质硬,表面光滑。20例患者皮损均为单发。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见边界相对清楚、无包膜的细胞团块,主要由组织细胞、Touton巨细胞及少量炎性细胞组成。20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皮肤镜模式均表现为橘黄色、粉红色无结构区+血管结构,表现为落日征17例(85%)、苍白黄色球形云13例(65%)、白色条纹5例(25%)。血管结构呈不规则分布,其中线状血管60%、点状血管55%、分枝状血管35%。结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皮肤镜下具有独特的表现,可作为其辅助诊断技术。
- 党云向桂琼王丹丹樊卓
- 关键词:组织病理皮肤镜
- 皮肤镜在头虱病和管型毛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总结头虱病和管型毛发的皮肤镜特征,探讨皮肤镜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0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头虱病和管型毛发各45例,对其行皮肤镜检查,对比各组皮肤镜征象的异同,从而得出皮肤镜征象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头虱病和管型毛发在皮肤镜下有其各自特点。45例头虱病患者皮肤镜均发现虱卵。管型毛发患者皮肤镜皮损区见白色管状物均匀包绕毛发,且可沿毛干上下滑动。结论头虱病和管型毛发具有不同的镜下特征性表现,皮肤镜检查有助于临床中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党云向桂琼王丹丹樊卓
- 关键词:头虱病管型毛发皮肤镜
- 机械取栓术后CT高密度影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即刻平扫颅脑CT出现新发异常高密度影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表现。CT高密度影通常包括对比剂增强、对比剂外渗或脑出血,其中脑出血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CT高密度影对患者最终梗死体积、颅内出血转化以及功能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CT高密度影的出现往往预示患者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较高及预后不良(90 d改良Rankin量表≤2分)。CT高密度影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认为CT高密度影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应用抗凝药物、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入器械对血管壁的损伤、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探讨它们发生的相关机制对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CT高密度影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丹丹吕桦邸伟
- 关键词:CT高密度影
- 大疱性扁平苔藓被引量:1
- 2016年
- 报告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患者男,51岁。躯干及四肢红斑、丘疹及水疱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较多紫红色扁平丘疹、水疱,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界清,部分皮损上覆少许鳞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水疱,疱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较多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大疱性扁平苔藓。
- 向桂琼王丹丹党云覃静净樊卓
- 关键词:扁平苔藓大疱性
- 水疱型毛母质瘤一例
- 2016年
- 临床资料
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肌肉酸痛及肌肉萎缩等全身症状。患儿既往体键,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
- 党云樊卓王丹丹覃静净向桂琼孙喆
- 关键词:毛母质瘤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 2016年
-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扩张。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肌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皮损予以液态氮冷冻治疗。
- 覃静净樊卓王丹丹党云向桂琼
- 关键词:血管淋巴样增生粒细胞增多性嗜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