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作品数:19 被引量:28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 吴阶平医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增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死原因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医疗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搜集33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每一例死亡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结果: 本组总死亡率为3%... 孙涛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存率 p27<'kipl>在右半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进程是由一系列调控因子有序的聚合和激活来调节控制的,其正常与否与细胞以及个体的生长、分化、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分子有:周期蛋白(cyclin),cyclin依赖性激酶(CDKs)和... 孙涛关键词:右半结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KI67 文献传递 乳腺化生性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3 2022年 乳腺化生性癌(MpBC)是一组罕见、形态学异质且极具侵袭性的疾病,病理可以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MpBC定义为组织学上至少存在典型的上皮和间充质细胞2种成分。因其罕见,目前尚无针对MpBC的标准化治疗,治疗推荐多由浸润性导管癌外推而来。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提高,MpBC越来越被重视。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实质性进展。MpBC多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传统TNBC相比,MpBC生存更差。手术、化疗和放疗仍然是MpBC的主要治疗方法。MpBC具有遗传异质性,存在体细胞突变,最常见的是TP53、PIK3CA、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GFR)和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这些基因均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此外,在这些肿瘤中也观察到PD-L1的过表达,提示免疫治疗在MpBC的治疗中可发挥作用。本研究对MpBC各种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分子学改变、治疗及预后进行阐述,为MpBC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孙红娜 徐君南 余加兴 孙涛关键词:乳腺化生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发病机理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预后 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力及钾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 本文目的是:1.明确人乳腺非肿瘤细胞HBL-100,人乳腺腺癌细胞MCF-7和人乳腺导管癌细胞MDA-MB-435S的侵袭能力;检测上述三株细胞中RECK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MP-2和MMP-9基因的蛋白表达... 孙涛关键词:RECK基因 多西紫杉醇 钾离子通道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力 基于超高效串联质谱的氨基酸代谢组学预测晚期乳腺癌化疗反应初探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基线)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预后)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变化,预测其指导晚期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化疗的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73例,分别在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采集外周血2 m L,经超高效串联质谱(LC-MS/MS)检测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含量水平。采用影像学检查对化疗2~4个疗程后患者行预后评估,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分析氨基酸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32种氨基酸含量水平为3~180 000 pmol/L。与基线相比,好转组的甘氨酸和L-谷氨酰胺相对含量显著上升,而恶化组显著下降;好转组的肌氨酸显著下降,而恶化组变化不明显;好转组和恶化组的L-苏氨酸、牛磺酸、亚氨基二乙酸和L-谷氨酸均显著上升。结论:甘氨酸和肌氨酸等氨基酸在行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的变化对晚期乳腺癌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较影像学检查可能更早预测化疗疗效,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徐君南 李晓睿 孙涛关键词:晚期乳腺癌 氨基酸代谢 化疗敏感性 吉西他滨长疗程维持化疗有助于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获益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为主的维持治疗对晚期乳腺癌治疗疗效的影响及影响治疗持续时间的主要原因。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从10家医疗中心选取接受含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其他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收集吉西他滨为主方案的治疗线数、剂量、周期数、不良反应、停药原因以及疗效等数据,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研究共筛选全国10家医院共239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最终纳入224例患者进行分析。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2岁(26~77岁),其中Luminal型83例,三阴性97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型44例。55.4%(124/224)为绝经后患者。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77例,疾病稳定(SD)112例,疾病进展(PD)27例。客观有效率为36.6%(82/224)。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下降(9例)、中性粒细胞下降(49例)、血小板下降(15例)、转氨酶升高(2例)。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26~6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6个月。引起治疗结束的主要原因包括疾病进展90例、患者个人原因终止治疗51例、严重不良反应不耐受18例、医师评估后治疗结束65例。治疗周期>6个周期较≤6个周期患者在PFS有明显的延长(8.2和5.4个月,HR=2.474,95%CI:1.730~3.538,P<0.001)。结论吉西他滨为主的治疗方案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长程维持治疗有利于改善生存。 岳健 宋国红 李惠平 孙涛 宋丽华 佟仲生 张莉莉 宋振川 欧阳取长 杨谨 潘跃银 袁芃关键词:晚期 吉西他滨 ADCC相关免疫细胞预测单克隆抗体抗肿瘤疗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随着单克隆抗体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新型抗体的不断问世,引发了人们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在单克隆抗体杀伤肿瘤细胞的诸多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国内外报道的ADCC相关的不同免疫细胞水平与单克隆抗体疗效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ADCC和肿瘤"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和百链数据库2011-05-2017-05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ADCC效应,具有ADCC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预测单克隆抗体疗效的ADCC相关免疫细胞。排除标准:2011-05之前的文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具有ADCC作用的单克隆抗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6篇文献。结果研究表明,多种单克隆抗体可以凭借ADCC效应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杀伤。ADCC在机体的免疫微环境中发生。与ADCC相关的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髓样抑制性细胞等。其中自然杀伤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8^+T细胞、Vγ9Vδ2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具有正向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标志物,所以相应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单克隆抗体有好的疗效。M2型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髓样抑制性细胞为具有负向免疫调控作用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相互协作抑制肿瘤微环境中正常免疫反应的进行,导致肿瘤的进展和免疫逃逸。所以抑制相应负调控免疫细胞的水平或功能可能会预测单克隆抗体有好的疗效。结论对于具有ADCC作用的单克隆抗体,推荐通过调节机体相关免疫细胞的水平或将单克隆抗体与ADCC增强免疫细胞调节剂相结合来增强单克隆抗体的疗效。 杨健 徐君南 井明晰 孙涛关键词:免疫细胞 单克隆抗体 ADCC 肿瘤 乳腺癌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药物偶联物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2024年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具有单克隆抗体的精确靶向能力和化疗药物的强效细胞毒性作用的一类抗肿瘤药物。新一代ADCs的问世,给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目前,已有ADCs获批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同时还有多种ADCs正在临床试验中。然而,随着ADCs在临床中的应用,耐药问题逐渐出现。文章将对ADCs的作用机制、抗HER-2 ADCs在乳腺癌的疗效概况及耐药机制进行总结。 韩兆雪 孙涛 徐君南 李晓睿 马艺文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耐药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强度量表(NRS)、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CA125水平。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总有效率为70.0%(14/20)。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血清CEA、CA153、CA125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急性并发症以及与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王妍 吴杰 孙涛 杜振广关键词:乳腺癌 骨转移癌 CT引导 异甘草酸镁联合华蟾素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胸腹腔内注射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体外药敏检测结果和疗效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华蟾素单药组和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组,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和无穿刺引流间隔时间(PDFI)来评估疗效,汇总不良反应并分析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以及积液中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比值(LTR)对于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和改善,其中联合组有1例患者胸腔积液出现影像学完全缓解。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中位PDFI较单药组更长(10周 vs 7周)。联合组药物直接相关的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28.6% vs 7.7%)。体外药敏结果显示,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肿瘤抑制率更高。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结果显示,与PDFI短者(<2个月)相比,LTR在长期有效的患者(PDFI≥2个月)中更高。结论: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安全性好,积液中高LTR比值提示良好预后。 徐君南 李美静 李晓睿 董方圆 高志超 孙涛关键词:异甘草酸镁 胸腔积液 腹腔积液 华蟾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