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娜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晋商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民国时期内地企业制度近代化问题研究——以山西省斌记商行产权主体与组织架构变迁为例
- 2015年
- 近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管理体制上的民主化是集近代化特征于一身的重要实体性标志,可以说其变迁过程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关于近代开埠口岸、沿海地区企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鉴于近代中国社会二元结构和地域发展不均衡性特征,作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将视角汇聚到晚清民国时期内地企业的发展上来,民国时期云贵川等省份企业制度的变化成为研究的一个重心。然而,山西作为民国时期内地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一个省份,由于史料阙如,相关深入研究还比较匮乏。该文通过详细梳理山西省档案馆发现的关于民国时期斌记商行相关公司章程、人员登记等一手资料,探究民国时期山西企业制度嬗变的动因,从产权主体和组织架构两方面剖析山西企业近代化进程有别于其他内地省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以期为企业史和近代化研究提供借鉴。
- 梁娜
- 关键词:民国
- 1916-1936年间国民政府棉业政策与绩效——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
- 2016年
- 1840年以后,晚清政府意识到棉纺织业就像蚕丝业和茶业一样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棉业的壮大。棉花作为棉纺织业的原材料,其需求量刺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民国政府在1919-1936年间在各地设立棉花试验场,大量种植棉花,尤其是适用于机器纺织的美棉。山西省政府也在此时以临汾为中心建立了山西棉花试验场,通过对传统棉种的改良,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发展山西棉花产业。目前对民国时期棉业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以及部分江南棉植区,而对山西棉业的研究主要围绕西北实业公司军工用棉为主。本文根据梳理大量原始史料,详细分析了山西省在棉业科学管理和棉种引进改良方面的成功举措,廓清民国时期山西省棉业发展为山西近代工业带来的影响。
- 梁娜
- 关键词:棉业绩效
- 民国内地棉花技术设备引进中的近代化趋势——以山西棉花打包机厂筹建为例被引量:2
- 2017年
- 民国初期,在政府引导下,中国掀起了棉花种植业的改革。棉花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间接推进了棉花打包技术及动力装置的进步。随着沿海垦荒种棉事业的失败,中国棉花种植重心逐渐向内地转移,从此带动了内地棉花打包技术的发展。山西棉花产量虽没有位列全国之最,但作为棉产量较多的内地省份之一,借此机会也加入了引进棉业技术设备的潮流中来。本文以内地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为筹建风陵渡棉花打包机厂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为例,详细梳理了在引进技术设备过程中,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变化对技术引进的影响,从微观的视角考察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得失,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中国近代化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 李茂盛梁娜
- 关键词:民国近代化
- 民国时期内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性刍论——基于山西斌记商行的个案研究
- 2016年
- 民国以降,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逐渐从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逐渐转向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制度的变革上来。内地新兴的工业企业因起步较晚,其管理体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二元性特征。这一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选拔和激励机制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企业在人员聘用方面弱化多重亲缘的地缘关系,更加注重员工素质与岗位匹配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薪酬激励机制,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刺激企业内部的合理竞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融入,促使内地企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使得企业利益从传统的家族利益最大化逐渐向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移。
- 梁娜石涛
- 关键词:民国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