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丰杰

作品数:1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叙事
  • 4篇文学
  • 4篇小说
  • 4篇辛亥革命
  • 3篇题材
  • 2篇学史
  • 2篇伪满洲国
  • 2篇文学史
  • 2篇鲁迅形象
  • 2篇传记
  • 2篇传记文学
  • 1篇代文
  • 1篇党人
  • 1篇电影
  • 1篇言说
  • 1篇元精
  • 1篇早期小说
  • 1篇正传
  • 1篇知识分子
  • 1篇殖民

机构

  • 13篇湘潭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丰杰
  • 1篇秦磊毅

传媒

  • 3篇百家评论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意年代与酷烈青春——评蒋韵长篇小说《行走的年代》
2023年
《行走的年代》是蒋韵对20世纪80年代的回望与致敬。小说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青春、行走、救赎三大主题。作者通过对陈香、莽河、叶柔、洪景天等代表的80年代文艺青年的形象建构,描绘出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浪漫爱情与诗性气质;通过勾勒叶柔归乡、离乡的行走印迹,表现了50后一代人“失乡”的精神困境与漂流于异乡的生命选择。在小说从中篇扩写成长篇后,其中的人物也从青年走到中年。他们在市场浪潮中回归现实日常,又在精神与物质的夹缝中寻求自我灵魂的救赎。《行走的年代》拓宽了中国小说在漂泊母题上的深广度,传递着对21世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丰杰刘智浪
论鲁迅文本中的辛亥人物和民元精神被引量:3
2019年
辛亥鼎革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理想虽在现实层面遭遇了巨大打击,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沉潜为进步知识分子心中的民元传统。李怡认为:“如果不能还原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民主共和的渴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挫折失望之中,我们就很难理解鲁迅的‘辛亥叙事’,鲁迅的文学思想固然是中外文学思想的汇合,但他首先却是为了表达自己特定的历史体验,文学的叙事是他‘民国情结’的产物”①。
丰杰
关键词:鲁迅文本进步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文学思想民主共和
“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论鲁迅《阿Q正传》的辛亥革命叙事被引量:3
2018年
民初的辛亥革命书写多描绘辛亥革命对国民意识的催生作用以及国人对国民身份的体认过程,而五四时期的《阿Q正传》则戳破了这一"无缝转换"的美梦,演绎着国民意识被吞噬的过程。这种吞噬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通过"据说的革命"对"阿Q革命"的影响,演绎集体意志如何吞噬了个体意志;阿Q意识中的"暴君理想"如何从个体内部抵制了民主自由的建构;通过未庄人革命历程中的"二重思维"和"圆环结构",演绎了"旧文化"对新文明的强大消解作用。鲁迅否定的并非辛亥革命本身,而是国人的"彷徨姿态"对辛亥革命精神和民国传统的瓦解。
丰杰
关键词:《阿Q正传》
功夫英雄与家国情怀--以1990年以来“黄飞鸿”题材电影为中心
2020年
黄飞鸿题材电影是20世纪后半叶香港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鑫炎、徐克、刘家良、成龙等导演的“黄飞鸿”故事出现了重要的转型。首先,黄飞鸿形象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主潮之中,承载了民族国家的救亡重任。其次,作为故事空间的广州与作为创作空间的香港构成了镜像关系,表征着香港与大陆在文化上的融合趋向。最后,黄飞鸿形象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相呼应,推动了香港武侠电影向功夫电影的类型跨越。
丰杰
关键词:革命传奇香港电影
自由的悖论——对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主体自由的再思考被引量:2
2020年
虽然在丁玲开始小说创作的1927年,“五四”启蒙思潮已处于退潮期,但是丁玲早期小说中却仍然保留了“五四”启蒙文学关注女性解放的烙印,塑造了梦珂、莎菲、丽嘉等一系列女性形象。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些女性形象在展现浪漫、敏感、开放的个性的同时,却又都陷入了一种自由的悖论之中:既未在经济上脱离原生家庭的经济供养而获得独立意识,也未能在精神上反叛传统文化建构现代自我。莎菲们在“女性解放”的时代呼声下,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形式管束,投入“新男性”的怀抱时,却发现自己成为了“男性乱爱”的牺牲品。因此,她们的反叛性更近似于少女在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最终,丁玲借助政治理性,让她们逃离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丰杰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
主体重塑与文化式微——论当代京味小说中旗人形象的流变
2021年
"主体重塑"是旗人文化式微的现实语境下,旗人群体的自我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京味小说中的旗人形象经历了三次"主体重塑"过程。60年代,老舍的《正红旗下》表现了辛亥时期旗人通过"汉化"重塑自身"国人"的主体性,展现了政治原因导致的旗人文化的急剧衰落。80年代,赵大年的《公主的女儿》、邓友梅的《那五》等作品展露了文革后旗人后裔在"汉化"外表下的寻根冲动。90年代以来,叶广芩《采桑子》《状元媒》等小说将旗人塑造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剖析了社会转型中传统文化式微所引发的价值危机,表现出一种反现代的现代性内涵。
丰杰
关键词:京味小说
1978年以来文学史与传记对鲁迅形象的重构
2019年
1978年以来,随着政治语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传记文学对鲁迅进行重新书写。总体而言,新时期的鲁迅形象建构有几大新变:其一,'政治鲁迅'逐渐向'凡人鲁迅'转化。其二,现代文学史中叙述鲁迅的部分与鲁迅传两者的关系得到解绑。前者开始专注于'鲁迅的文学'而非其政治意义,后者则开始多方位重视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其三,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的'去政治化',鲁迅与茅盾、郭沫若等作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而传记文学也开始出现鲁迅与其他名家的'合传'。1978年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既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也是传记文学发展的重要表现。
丰杰秦磊毅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传记文学
论21世纪传记文学中鲁迅形象的多维建构
2019年
21世纪以来的鲁迅传记写作,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了阶段性的增长,而这些鲁迅传记又大都源自20世纪已经成名的鲁迅传著者的“再读”性创作。相较于20世纪的鲁迅传,新世纪的鲁迅传有三个突出的叙事目标:其一,在注重史实考据的同时,更加重视传记体裁的主体性和人物形象的可塑性。其二,一部分著者将目光延展至与鲁迅有关的女性人物身上,以期从女性视角考察情感世界中的鲁迅形象。其三,更为关注鲁迅与同时期社会各界名人之间的交游,旨在还原鲁迅所生活的社会系统。这三个层面的叙事追求搭建了观察鲁迅的多维视角,塑造了更为立体丰富的鲁迅形象,又反过来推进着传记文学的自身发展。
丰杰
关键词:鲁迅形象传记文学
一种反殖民的成都镜像——从空间视域看初版《大波》的辛亥革命叙事
2021年
李劼人对于民国历史的思考,是以成都为主要空间载体的。正如李怡所说,"以内陆腹地的成都为例,李劼人、郭沫若等知识分子的个人趣味、思维特点就与京沪主流有异,形成了近现代嬗变的地方特色"②。李劼人在《成都历史沿革》一文中详尽地梳理了成都在历史上的4次衰败。
丰杰
关键词:内陆腹地民国历史现代嬗变
从神坛走下来的革命党人——论田汉话剧的辛亥革命叙事
2016年
田汉的辛亥革命叙事聚焦于革命语境下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这具体表现在,内容上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革命性"与"人性"在革命党人身上的矛盾统一;思想上通过描绘"残缺"现实与"完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升华出"为幸福而死"的革命哲学;艺术上围绕"人性"这一主旨完成了对民初以来革命叙事模式的突破和转换。田汉将革命党人"拉下神坛"的创作实践,代表了"五四"之后创作观念上的时代转向。
丰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