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泽锋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胆道
  • 3篇胆道闭锁
  • 3篇闭锁
  • 2篇新生小鼠
  • 2篇细胞
  • 2篇纤维化
  • 2篇小鼠
  • 2篇ANTI
  • 1篇滴度
  • 1篇性细胞
  • 1篇阳性
  • 1篇抑制细胞
  • 1篇源性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髓源性
  • 1篇髓源性抑制细...
  • 1篇组织化学
  • 1篇流式细胞

机构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林泽锋
  • 3篇张锐忠
  • 3篇夏慧敏
  • 2篇张红
  • 2篇曾信豪
  • 2篇付铭
  • 1篇周庆和
  • 1篇王贺珍
  • 1篇钟军
  • 1篇朱德力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促进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增生的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从而探讨不成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胆道闭锁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治的患儿肝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其中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65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27例,门静脉海绵样病变(cavernous transforrnation of portalvein,CTPV)15例,应用CK19、EpCA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方法,分析肝组织中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的成熟性、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在位置上的关系,并应用Image-pro对400倍视野下肝组织切片中EpCAM阳性细胞进行计数,观察其增生数量与肝纤维化分级间的关系。结果在CTPV组可见由CK19阳性的胆道上皮细胞组成的正常成熟的胆管,未见明显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BA组及有纤维化的CC组可见胆道上皮细胞增生明显,邻近肝纤维化部位的胆道上皮细胞主要为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存在位置上的关联。在胆道闭锁肝组织中随着肝纤维化的程度越高,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越多,且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EpCAM阳性细胞增生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r=0.56,Pd0.001)。结论在小儿胆道闭锁疾病中,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增生,可能是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进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曾信豪林泽锋张红张锐忠周庆和夏慧敏钟军
关键词:胆道闭锁肝硬化免疫组织化学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比较
2017年
目的 比较不同滴度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差异.方法 新生小鼠出生24 h内,腹腔注射恒河猴轮状病毒(MMU18006病毒株)建立肝胆损伤动物模型;将8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滴度轮状病毒悬液,依次为高滴度(1×107 PFU/ml)、中滴度(1×10^6 PFU/ml)、低滴度实验组(2.5×10^5 PFU/ml),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病毒培养液;观察小鼠体重、黄疸发生时间,于出生后第12天收取标本时,经小鼠胆囊行肝外胆道造影,镜下观察小鼠胆管情况,并收取血清和肝胆组织,分别进行肝功能检测和病理染色分析.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疸、体重增加缓慢、生存率下降、肝功能损伤.低滴度组表现较轻且皮肤黄疸、体重及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与低滴度组相比,高滴度组皮肤黄疸更明显,体重显著性降低且不可逆,生存率低(50%),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LT、ALP显著性升高.进一步胆道造影显示高滴度组闭锁率高(80%),低滴度组无闭锁.病理学分析显示高滴度组肝内胆管闭锁,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低滴度组肝内胆管形态正常,汇管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影响不同:高滴度易引起胆道闭锁,低滴度引起肝炎.
林泽锋曾信豪张红付铭张锐忠夏慧敏
关键词:轮状病毒属胆道闭锁肝炎
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动态变化
2017年
目的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h,去除率达到64.6%,当48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64.6%,而24—48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林泽锋童燕陆王贺珍付铭朱德力张锐忠夏慧敏
关键词:髓源性抑制细胞固有免疫新生小鼠流式细胞术
基于anti-Gr-1的慢性纤维化胆道闭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是引起小儿肝脏纤维化的常见疾病,预后差,病死率高,发病机制仍未明了,缺乏有效的诊疗方式,亟需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但现有动物模型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只能模拟...
林泽锋
关键词:胆道闭锁树突状细胞肝脏纤维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