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玉

作品数:10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室性
  • 3篇心动过速
  • 3篇心脏
  • 3篇射频消融
  • 3篇消融
  • 2篇导管
  • 2篇导管射频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射频
  • 2篇射线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综合征
  • 2篇恶性室性心律...
  • 2篇PCI术
  • 2篇PCI术后
  • 2篇BRUGAD...
  • 1篇导管射频消融
  • 1篇导管射频消融...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陈燕玉
  • 8篇彭健
  • 3篇何利伟
  • 3篇孟素荣
  • 2篇黄铮
  • 2篇谢晋国
  • 2篇邓晓江
  • 1篇黄兴福
  • 1篇袁秀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7
  • 6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影剂用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比值预测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造影剂用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比值(CM/eGFR)对预测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南方医院行PCI手术的患者307例.根据术后72 h内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29例)、非CIN组(278例),并根据术前血肌酐(sCr)、胱抑素C(CyC)浓度分别计算基础肾功能eGFR_(MDRD)、eGFR_(CyC)。结果:PCI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9.4%(29/307),基线资料显示CIN组在年龄、CM、NT_(pro)-BNP、IABP、围术期低血压、术前sCr及CyC均与非CIN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心功能(≥Ⅲ级)、术后IABP、使用CCB、CM/eGFR_(MDRD)、CM/eGFR_(CyC)等因素均是影响CIN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示CM/eGFR_(MDRD)曲线下面积为0.838、CM/eGFR_(CyC)曲线下面积为0.805,两者的AUC无统计学差异;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9.3%、76.3%,CM/eGFR_(MDRD)临界值为2.095。结论:作为新指标的CM/eGFR_(MDRD)与CM/eGFR_(CyC)比值,均可作为目前评估造影剂最大剂量及预测PCI术后CIN发生的良好方法,且两者无明显差异。
滕树恩黄铮洪承路朱庭延袁秀陈燕玉刘深荣谢晋国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肌酐胱抑素C造影剂肾病
药物诱发的QT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
药物诱发的长QT综合征(diLQTS)和原发性长QT综合征(cLQTS)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可导致有生命危险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生.对机制和遗传学相似性的了解有利于临床对于两者的管理.然而,目前对...
陈燕玉陈益臻彭健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疾病预防
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8例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观察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后简称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方法因AVNRT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58例,观察组28例,在Carto3系统引导下采用压力导管消融术治疗;对照组30例在X线引导下行常规射频消融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消融功率、消融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AVNRT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消融功率为(25.7±6.0)W、放电次数(4.8±1.1)次、手术时间(86.7±11.9)min,对照组分别为(35.7±10.0)W、(7.9±3.2)次、(93.2±11.3)min,观察组消融功率和放电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整个手术过程零射线,对照组X线曝光时间为(23.1±6.0)min,射线剂量为(5.0±7.9)Gy/cm2,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3~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与常规射频消融术相比,Carto3系统引导下压力导管消融术消融功率更低、消融次数减少、不延长手术时间,治疗AVNRT安全、有效,还可避免X线带来的危害。
刘深荣朱庭延陈燕玉谢亮真黄兴福彭健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X射线
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G1712C突变的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新突变G1712C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定点诱变法构建携带有基因突变G1712C的p Rc/CMV-h H1的表达载体,lipo3000脂质转染法建立稳定表达p GFP-IRES-hβ1质粒的HEK293细胞系,并用G418进行筛选鉴定。分别做野生型的p Rc/CMV-h H1(h H1)和携带有基因突变G1712C的p Rc/CMV-h H1(mh H1)瞬时转染表达。进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记录钠通道电流。实验结果由Patch Master以及IGOR Pro 6.0软件分析。结果 G1712C位于Na+通道蛋白α亚单位的DⅣ区S5与S6之间的P-loop上。在瞬时转染野生型的h H1的细胞系中,指令电位从-60 m V逐渐上升时,钠电流也渐变大,在-20 m V时完全激活;激活电压在-60 m V到-50 m V,反转电位在50 m V左右。在瞬时转染突变型G1712C的细胞系中,没有发现钠电流。结论野生型h H1所表达的钠通道蛋白与正常心肌细胞钠通道电生理特性相似。SCN5A基因G1712C突变导致Nav1.5通道失去功能,可能是该家系Brugada综合征的病因。
陈燕玉刘深荣谢亮真朱庭延陈益臻邓晓江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钠电流
Tp-e间期,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Tp 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 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朱庭延滕树恩陈燕玉刘深荣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零射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在CARTO3指导下零射线与常规在X线指导下对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ASC-PVCs)导管射频消融来评价其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10月于南方医院因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早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52例,其中零射线组23例,即运用Carto3系统重建主动脉窦三维模型后在零射线下行导管消融。另29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消融组。比较两组的靶点标测时间、总放电次数、手术即时成功率、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手术即时成功率看似高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即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3(96%)vs 24/29(83%),P=0.21];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与常规组相比,零射线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4.3±1.7 vs 7.8±2.6 min,P<0.01),零射线组与常规组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8.8 vs 77.4±7.2 min,P=0.332)。与零射线组比较,常规组放电次数明显较多(7.9±3.2 vs 4.8±1.1,P<0.01),零射线组整个手术过程完全零射线,而常规组X线曝光时间为23.1±6 min,随访5~20个月,常规组复发4例,零射线组1例复发。结论 CARTO3指导下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主动脉窦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3指导零射线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其靶点标测时间缩短、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而且全手术过程为零射线。
朱庭延刘深荣陈燕玉谢亮真何利伟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主动脉窦室性早搏导管消融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滕树恩黄铮谢晋国朱庭延洪承路陈燕玉刘深荣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对Brugada综合征(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2例Br 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临床记录多形室速/心室颤动、电生理诱发多形室速/心室颤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8例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4例,比较两组PQ、QRS、QT、TpTe间期和TpTe/QT。绘制TpTe间期、TpTe/QT预测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截断点及据此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V2导联TpTe间期分别为(108.75±12.46)、(84.29±15.55)ms,TpTe/QT分别为0.31、0.22,两组相比,P均<0.05;两组V2导联PQ、QRS、QT、RR间期相比P>0.05;两组其他导联PQ、QRS、QT、RR、TpTe间期和TpTe/QT相比P>0.05。ROC曲线TpTe间期曲线下面积为0.893,TpTe/QT曲线下面积为0.969。取TpTe间期≥95 ms预测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0.875,特异度0.786;取TpTe/QT≥0.257预测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0.875,特异度0.929。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TpTe/QT预测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能较好。体表心电图V2导联TpTe值≥95 ms或TpTe/QT≥0.257提示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陈燕玉刘深荣朱庭延陈益臻邓晓江谢亮真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室颤动
房颤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射频消融后的长期随访观察:节律控制的优势
朱庭延彭健刘深荣陈燕玉谢亮真何利伟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其中术后6个月CRT应答36例、CRT无应答16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因、NYHA分级、术前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相关指标、术后6个月心房感知比例,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T应答者与无应答者性别、年龄、NYHA分级、二尖瓣返流程度、右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T无应答者基础病因为缺血性心肌病、存在电轴左偏及碎裂QRS波(f QRS波)的比例、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CRT应答者,心房感知比例低于CRT应答者(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病因为缺血性心肌病、左房内径增大、存在电轴左偏及f QRS波、心房感知比例低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基础疾病为缺血性心肌病、左房内径增大、存在电轴左偏及f QRS波、心房感知比例低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应答的相关因素。
刘深荣朱庭延陈燕玉谢亮真何利伟彭健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