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新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耐药性癫痫患者外周血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 2020年
- 目的通过检测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在耐药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预测耐药性癫痫发生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特发性癫痫患者72例,根据DRE的核心定义,分为DRE组(32例)和抗癫痫药物(AEDs)控制良好组(4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分别检测DRE组、AEDs控制良好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分析3组人群之间的差异。结果与AEDs控制良好组及正常组相比,DRE组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正常组相比,AEDs控制良好组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Cdc42、NWASP、Arp2/3基因及其蛋白在DR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量显著升高,提示Cdc42、N-WASP、Arp2/3及其蛋白可能参与DRE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可作为外周血生物学指标,对预测DR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 郭灿收王书新臧若思魏进朱春丽陈小奇黄建敏
- 关键词:耐药性癫痫CDC42N-WASP外周血
- 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2015年6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RIPC。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促炎因子(INFγ、TNF-α、IL-18以及IL-8)和抗炎因子(IL-13、TGFβ以及IL-4)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102.7±22.8)pg/ml vs.(61.3±12.1)pg/ml,t=2.335,P=0.013]和IL-18[(37.7±5.4)pg/ml vs.(14.3±3.7)pg/ml,t=2.247,P=0.016]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IL-13水平[(15.9±3.6)pg/ml vs.(52.2±4.1)pg/ml,t=2.300,P=0.014]上升,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RIPC与△TNF-α(r=0.641,P<0.05)、△IL-18(r=0.687,P<0.05)以及△IL-13(r=0.732,P<0.05)呈正相关。结论 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炎/促炎系统,可能是潜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
-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邓立军王书新
- 关键词:促炎因子抗炎因子
- 剂碘克沙醇所致造影剂脑病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干预后造影剂脑病(CIE)的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使用新型造影剂碘克沙醇进行脑血管介入干预后出现的5例CIE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5例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行为失控3例,视物不清1例,意识障碍、肢体无力1例;脑血管造影时发病1例,造影结束时发病1例,造影结束后1 h内发病3例;经对症治疗后,5例CIE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新发脑梗死出现。结论:CIE发生率低但不可避免,精神症状多发,经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
- 郭灿收王书新臧若诗魏进龚泉才陈宇陈小奇
- 关键词:碘克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