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艳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颌关节
  • 3篇颞下
  • 3篇颞下颌
  • 3篇颞下颌关节
  • 3篇颞下颌关节紊...
  • 3篇颞下颌关节紊...
  • 3篇紊乱病
  • 3篇下颌
  • 3篇下颌关节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紊乱
  • 2篇锻炼
  • 2篇康复
  • 2篇康复治疗
  • 1篇锻炼治疗
  • 1篇咬合
  • 1篇咬合板
  • 1篇咬合板治疗

机构

  • 5篇开滦总医院

作者

  • 5篇王丽艳
  • 5篇曹俊华
  • 4篇李冠娥
  • 3篇田小雨
  • 3篇王朴
  • 3篇陶杰
  • 1篇刘业松
  • 1篇李春飞
  • 1篇吴玉清
  • 1篇李秀慧
  • 1篇朱彤
  • 1篇王锦梅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家庭康复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果。方法:60491TMD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家庭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最大开口度(MMO)疼痛评分(VA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O、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家庭康复配合理疗治疗TMD的疗效显著。
曹俊华李冠娥王丽艳亢美侠田小雨陶杰王朴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家庭康复理疗
手法配合肌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手法配合肌能锻炼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TM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手法配合肌能锻炼,对照组30例单独采用肌能锻炼。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最大开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MMO)、疼痛指数(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O、VAS得分较治疗前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肌能锻炼治疗TMD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开口度和疼痛。
曹俊华李冠娥王丽艳亢美侠田小雨陶杰王朴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手法治疗
步行训练方法和时机对重度偏瘫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
朱彤王锦梅吴玉清王丽艳亢美侠刘业松李秀慧曹俊华
重度偏瘫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是康复治疗的难点,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患者的预后只能达到部分日常生活能力,需要介助和轮椅。该研究成果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对重度偏...
关键词:
关键词:偏瘫康复治疗
口腔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分布与淋巴结靶区勾画范围的一致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口腔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分布与淋巴结靶区勾画范围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5月开滦总医院收治的414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扫描,保留患者最大截面的影像资料,并以1例健康者头颈部的CT影像图谱作参照,根据人体头颈部的正常解剖特征及比例,将淋巴结转移灶标记于CT影像上,分析口腔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提出合理的放疗靶区勾画建议。结果 53.86%的口腔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区域共334个,转移淋巴结总数为494枚;最常见的转移区域为ⅠA、ⅠB、ⅡA、ⅡB、Ⅲ、ⅣA区,转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ⅠB(39.88%)、ⅡA(28.95%)、Ⅲ(10.32%)、ⅠA(9.51%)、ⅡB(5.87%)、ⅣA(4.45%);ⅠA与ⅡA区、ⅡB与ⅡA区、ⅠB与ⅡB区、ⅡA与ⅡB区、ⅣA与Ⅲ区、ⅤA与ⅡA区间的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乳突层面淋巴结分布以二腹肌后腹前缘、颈内静脉外侧为主;而颌下腺层面转移淋巴结以颌下腺前后侧方间隙居多,而远端胸锁乳突肌内侧、颌下腺内区未见淋巴结转移;甲状软骨层面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周围,而ⅥA、ⅥB区均未见淋巴结分布;环状软骨及其以下层面的Ⅳ区淋巴结多集中于血管鞘周围,远端胸锁乳突肌内侧可见淋巴结,VB区未见淋巴结分布,VC区仅发现1枚淋巴结,位于VC区近中心处。结论口腔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相关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相关性,放疗靶区勾画应重点考虑Ⅰ-Ⅳ区。
曹俊华李冠娥王丽艳李春飞
关键词:口腔癌淋巴结转移靶区勾画一致性
自我调节配合咬合板治疗咀嚼肌紊乱疾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自我调节配合咬合板治疗咀嚼肌紊乱疾病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采用自我调节配合咬合板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咬合板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最大开口度(MMO)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O、VAS得分较治疗前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调节配合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优于单独采用咬合板治疗。
曹俊华李冠娥王丽艳亢美侠田小雨陶杰王朴
关键词:咬合板自我调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