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浩江

作品数:17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蛋白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栓
  • 3篇弹力
  • 3篇蛋白相关
  • 3篇脂蛋白
  • 3篇脂蛋白相关磷...
  • 3篇脂蛋白相关磷...
  • 3篇脂酶
  • 3篇腔隙
  • 3篇腔隙性
  • 3篇卒中患者
  • 3篇磷脂酶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16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17篇张浩江
  • 12篇于善花
  • 11篇庄爱霞
  • 8篇葛中林
  • 8篇曾庆宏
  • 7篇聂红霞
  • 7篇钱明月
  • 7篇周芳
  • 7篇彭艳艳
  • 5篇陈皆春
  • 5篇姜建东
  • 3篇王阳
  • 3篇伏兵
  • 2篇殷乐
  • 2篇谭玉
  • 2篇张照婷
  • 2篇戚玉娟
  • 2篇金刚
  • 2篇冯寿琴
  • 2篇周萍

传媒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溶栓组,各54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单纯溶栓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EDA联合组在单纯溶栓组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V min)、最小血流量(Q min)]、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不良反应。结果EDA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单纯溶栓组的77.78%(χ2=4.696,P=0.030)。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2组V min、Q min较治疗前增大,且EDA联合组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NE、MDA、RO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SOD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EDA联合组与单纯溶栓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6%vs.5.56%,χ2=0.135,P=0.713)。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可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聂红霞于善花周芳彭艳艳张浩江陶中海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应激性高血糖指数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HR定义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比值。在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转归,0~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S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患者,男性98例(61.6%),年龄(69.8±8.9)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6±4.3)分,SHR为1.17±0.46。105例(66.0%)转归良好,54例(34.0%)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SH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不良和有症状颅内出血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R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2.254,95%置信区间1.136~4.27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H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26(95%置信区间0.648~0.804;P<0.001),高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SHR的最佳截断值为1.21,预测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23%和75.82%。结论SHR与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有关,可作为潜在的预测指标。
张浩江于善花钱明月葛中林陶中海
关键词:血栓切除术高血糖症血糖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恶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168例,根据诊断分为END组88例,非END组8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危险因素。通过PCR荧光定量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END组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531,95%CI:1.143~1.982,P=0.024)、同型半胱氨酸(OR=2.786,95%CI:1.193~6.943,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1.668,95%CI:1.175~2.342,P=0.004)为END的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T/T型同型半胱氨酸(18.33±0.74)μmol/L最高,其次C/T型同型半胱氨酸(16.11±0.79)μmol/L,C/C型同型半胱氨酸(13.29±0.53)μmol/L最低(P=0.024)。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T/T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
于善花陈皆春庄爱霞葛中林张浩江曾庆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高半胱氨酸聚合酶链反应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8.56岁,男性36例(78.3%),女性10例(21.7%);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46例(占84.8%)、TIA7例/46例(占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46例(占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46例(占15.4%);多发病灶34例/46例(占87.2%),单发病灶5例/46例(占12.8%);NIHSS评分0~3分27例/46例(占69.2%),4~10分8例/46例(占20.5%),11分以上4例/46例(占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46例(占84.8%),Ⅲ~Ⅳ级7例/46例(占15.2%)。结论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C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65.2%合并高血压。
姜建东庄爱霞戚玉娟冯寿琴曾庆宏周芳聂红霞于善花王阳王传琪金刚殷乐彭艳艳张浩江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
血小板高反应性与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与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非小卒中患者348例,随访1年退出研究28例,最终入选320例,入院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治疗,7~10d后完善血栓弹力图的血小板抑制率检查,将阿司匹林抑制率<50%或氯吡格雷抑制率<30%定义为血小板高反应性。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事件复发情况,根据有无缺血事件分为非缺血事件组258例,缺血事件组62例,对比基线资料,将有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事件发生的因素。结果缺血事件组缺血性脑卒中、LDL-C、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脑白质病变评分显著高于非缺血事件组[43.5%vs 22.5%,P=0.001;(3.1±0.7)mmol/Lvs(2.7±0.7)mmol/L,P=0.001;56.5%vs 19.8%,P=0.000;3(1,5)分vs 2(1,4)分,P=0.0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LDL-C、血小板高反应性及脑白质病变与缺血事件复发有关(P<0.05,P<0.01)。结论血小板高反应性为非小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葛中林于善花钱明月庄爱霞陈皆春张浩江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血栓弹力描记术卒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在全面检查后进行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隐源性卒中;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及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
姜建东庄爱霞戚玉娟冯寿琴曾庆宏周芳聂红霞于善花王阳王传琪金刚殷乐彭艳艳张浩江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
文献传递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microRNAs表达谱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s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可能作为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研究对象分为AD组和对照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43个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microRNAs(P<0.05),其中microRNA-107及microRNA-222的表达水平在AD患者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QT-PCR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MicroRNA-107及microRNA-222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AD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一种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曾庆宏刘霞周芳聂红霞于善花姜建东王传淇彭艳艳张浩江庄爱霞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MICRORNAS
基于血栓弹力图抗栓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复发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抗栓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复发的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A检查为大脑中...
葛中林钱明月周萍谭玉伏兵张照婷张浩江庄爱霞陈皆春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微栓子
豆纹动脉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恶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36例)。入院72 h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划分为END组(28例),非END组(48例)。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BAD组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偏瘫发生率、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高于LI组;(2)发病3个月mRS评分BAD组与LI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BAD组与LI组比较更易发生END;(4)BAD组中END患者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高于非END患者;(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HbA1C、Hcy是BAD组END的危险因素。结论:LSA供血区BAD患者病情重,易进展,HbA1C、Hcy是END的危险因素;BAD组及LI组患者3个月预后均较好。
于善花庄爱霞王阳聂红霞周芳王传淇张浩江彭艳艳曾庆宏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microRNA-107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microRNA-107表达及意义。方法首次诊断AD的患者60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另体检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分别取其血清并提取microRNAs,利用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出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表达差异microRNA-107进行验证。结果轻度组检测出信号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35条,上调27条,下调8条;中度组检测出信号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34条,上调23条,下调11条;轻度组与中度组共同表达>500的差异microRNAs 26条。microRNA-107在轻度组、中度组均显著下调microRNA(P<0.01),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一致。中度组血清中microRNA-107表达量较轻度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microRNA-107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AD发生发展,有望成为一种辅助诊断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曾庆宏刘霞庄爱霞周芳于善花姜建东王传淇彭艳艳张浩江聂红霞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MICRORNAS血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