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靖

作品数:69 被引量:313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心脏
  • 20篇心律
  • 20篇室性
  • 19篇心律失常
  • 17篇心脏再同步
  • 17篇再同步
  • 16篇心脏再同步治...
  • 16篇再同步治疗
  • 14篇心室
  • 14篇消融
  • 12篇起搏
  • 11篇室性心律
  • 11篇室性心律失常
  • 9篇心肌
  • 9篇射频
  • 8篇动脉
  • 8篇心动过速
  • 8篇乳腺
  • 7篇早搏
  • 7篇乳腺癌

机构

  • 2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0篇北京协和医学...
  • 19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核工业医...
  • 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大同市第三人...

作者

  • 69篇王靖
  • 56篇张澍
  • 37篇华伟
  • 29篇楚建民
  • 24篇浦介麟
  • 16篇丁立刚
  • 16篇陈柯萍
  • 12篇刘霄燕
  • 10篇王方正
  • 9篇刘志敏
  • 8篇牛红霞
  • 8篇贾玉和
  • 7篇侯翠红
  • 7篇蔡迟
  • 6篇韦伟
  • 6篇陈旭华
  • 6篇郭琦
  • 6篇樊晓寒
  • 6篇赵英杰
  • 6篇赵英杰

传媒

  • 22篇中华心律失常...
  • 10篇中华心血管病...
  • 9篇中国循环杂志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癌症进展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第八次全国心...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4篇2014
  • 1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王靖楚建民郭琦李烨陈旭华浦介麟华伟张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J波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16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2007-03至2016-01期间16例符合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CR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3±13.5)岁;术前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58.7±32.2)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3.6±6.3)%;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8例和2例;新安装CRT装置者13例,升级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例。平均随访(2.56±2.13)年,共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猝死,1例死于卒中。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且LVEF绝对值提高≥5%);NYHA心功能分级从(2.69±0.79)级改善为(2.38±0.89)级(P=0.02);LVEF从(33.6±6.3)%提高到(40.03±9.83)%(P=0.01)。结论:符合CRT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传统起搏器或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升级为CRT的患者较多。接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CRT有反应。
顾敏金汉华伟牛红霞王靖丁立刚薛聪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TRA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乳腺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机制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癌症,约占全球癌症病例的23%和死亡病例的14%。我国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且其发病趋势日益年轻化。乳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疗法、化学疗法...
王靖
关键词:乳腺癌线粒体抗氧化损伤
原发性心脏非黏液性肿瘤介导的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心脏肿瘤介导的室性心动过速(VT)治疗随访,总结心脏肿瘤介导的VT诊疗经验。方法1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介导的VT,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治疗方法并随访疗效。结果10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心肌磁共振或CT明确诊断。其中疑诊脂肪瘤7例,纤维瘤1例,脏层心包生殖类肿瘤和恶性淋巴瘤各1例。10例患者肿瘤生长均浸润心肌并导致顽固性VT.VT发作时心电图定位与肿瘤浸润心肌部位一致,其中左束支图形2例,右束支图形6例,左心室特发VT1例,多源室性早搏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0例患者9例曾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4例接受肿瘤全切术(均为良性肿瘤),术后VT消失,停抗心律失常药;2例部分肿瘤切除,术后VT仍存在;3例患者曾行电生理检查,其中2例射频消融术治疗,疗效不确定(其中1例行肿瘤切除根治);1例恶性淋巴瘤者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介导的vT经肿瘤切除术可以治愈。
侯翠红王靖郝素芳楚建民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心脏肿瘤
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13年6月间冠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经冠脉造影等检查排除冠脉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长期随访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共入选13例(男/女,10/3),该队列的吸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和/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3例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经平均71(3—296)个月随访,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余12例未再发生心脏骤停和ICD放电等事件。结论冠脉痉挛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有利于其预后。
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杨跃进侯翠红王靖陈旭华邵春丽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冠状动脉痉挛心脏骤停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延迟穿孔拔除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丁立刚华伟陈柯萍王靖王方正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电极导线心脏起搏穿孔
本院10年间院内发生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第一部分:本院10年间院内发生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1995年至2004年间在住院期间发生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入选我院从1995年到2004年间住院期间发生...
王靖
关键词:心室颤动低血钾心功能心动过速心肌梗死冠心病
文献传递
心电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心电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分析比较三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心脏MRI结果显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9例(31%),右心室弥漫病变组28例(46%),双心室病变组14例(23%)。心电图正常者3例,三组中各1例。伴有Epsilon波的患者24例(39%)、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的患者21例(34%)、V1~V3导联S波升支≥55ms的患者17例(28%)、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10例(16%)、病理性Q波的患者9例(15%),这些指标的发生率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Epsilon波、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V3导联S波升支I〉55ms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心室病变组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局部病变组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多局限于V1导联,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和双心室病变组T波倒置多数表现于胸前导联V1~V3或超过V3导联的胸前导联、以及下壁导联。结论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ARVC。ARVC患者T波倒置在12导联心电图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且T波倒置在胸部导联的延伸与病变程度是相关的,T波倒�
赵英杰贾玉和关立克韦伟王靖毛克修陈旭华刘萧燕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电描记术磁共振成像
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陈旭华浦介麟王靖楚建民侯翠红华伟张澍
关键词:遗传性长QT综合征随访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永久起搏器心脏性猝死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室性心动过速(VT)6种。在窦律下,应用CARTO系统建立RVOT的三维电解剖电压图。标测心内膜电压的分类标准为:〈0.5mv为低电压区,在0.5~1.5mV之间为电压移行区,〉1.5mV为高电压区。在此电压标测基础上,分析成功消融靶点所处区带的分布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38例(84.4%)患者记录到48种(85.7%,48/56)RVOT室早/VT,并得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靶点记录在高电压区的1种(2.0%),移行区44种(91.7%),低电压区3种(6.3%)。结论: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多位于电压移行区。电压标测有助于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的判定。
王靖刘霄燕楚建民韦伟郭琦赵英杰王宇彬谭洪勇张莹浦介麟华伟张澍
关键词: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射频消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