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翔
-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哲学宗教更多>>
- 竞争机制介导树突棘的协同修剪与成熟
- 2015年
- 树突棘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绝大多数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位点。在出生后早期,脑内树突棘大量形成;当个体进入青少年期,脑内树突棘总数逐渐减少,这一过程被称为树突棘修剪,并被认为是神经环路精确化的重要过程。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中被报道存在树突棘修剪的异常。虽然树突棘修剪的现象已被广泛描述,然而介导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组近期工作发现,在小鼠触须所对应的感觉皮层,树突棘的修剪与成熟是协同发生的,并且受感觉经验的双向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电活动可以引起相邻树突棘对cadherin/catenin细胞黏附复合物的竞争,导致该复合物的重新分布,并使这两个树突棘的命运产生分化:得到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树突棘变得更加成熟而相邻失去这些分子的树突棘变小或被修剪。这一cadherin/catenin复合物依赖的竞争机制为树突棘的协同成熟与修剪提供了特异性,对于理解介导神经环路精确化的机制至关重要。
- 边文杰于翔
- The whole brain projectome of PVH oxytocin neurons
- <正>Oxytocin is a neuropeptide which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nervous system,including social behavior.Although...
- 于翔
- 文献传递
- 一种神经活动依赖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可塑性
- 大脑中正常的信息传递是由兴奋和抑制性突触介导的。神经活动可以通过对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调节改变神经网络的兴奋性。我们在离体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上进行电生理记录,发现使用抑制性突触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
- 曾思禹彭懿蓉于翔
-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神经活动
- 文献传递
- 树突棘的动态变化与调控机制被引量:7
- 2015年
- 树突棘是兴奋性突触的主要突触后结构基础,其数量与形态受神经电活动调控,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呈现复杂且有序的动态变化。树突棘的动态变化在神经环路的形成和精确化修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该过程的异常可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树突棘形态与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工作,包括发育早期的树突棘发生和青春期的树突棘修剪。在此基础上,还简要阐述了介导树突棘动态变化的信号分子,讨论了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并提出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 边文杰于翔
- 关键词:树突棘孤独症谱系障碍
- C-X3-C趋化因子配体1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浆或脑脊液中的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是否可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指标。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腰椎穿刺检查的新生儿为感染组,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培养结果分为中枢感染亚组、败血症亚组和非败血症亚组。以同一时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病房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2 500、~3 000、~3 500和>3 500 g亚组,根据孕周分为<33、~35、~37、~39和>39周亚组。对照组取新生儿在出生后的脐带血;感染组于急性期或稳定期行腰椎穿刺检查,24 h后取静脉血标本。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或脑脊液标本中的CX3CL1水平,比较各组及其亚组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69例,感染组24例。中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亚组8例,败血症亚组10例,非败血症亚组6例(脑积水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新生儿惊厥2例、高胆红素血症伴食管气管瘘1例)。对照组脐血CX3CL1水平为(97.8±13.3)pg·mL^(-1),脐血CX3CL1水平在不同体重亚组以及不同孕周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X3CL1水平在感染组血浆(95.1±8.2)pg·mL^(-1)和对照组脐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CX3CL1水平感染组脑脊液中(210.0±11.9)pg·mL^(-1)高于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中的中枢感染亚组、败血症亚组和非败血症亚组脑脊液CX3CL1水平分别为(243.1±13.3)、(208.2±20.1)和(168.7±20.6)pg·mL^(-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中枢感染亚组与非败血症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败血症亚组与非败血症亚组比较(P=0.180)、中枢感染亚组与败血症亚组比较(P=0.1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新生儿脐带血和感染新生儿外周血CX3CL1表达水平相对稳定,不适宜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指标,CSF中CX3CL1作为辅助诊断
- 李晓晓杨旻于翔周文浩汪吉梅胡黎园
- 关键词:炎症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我们的探索被引量:1
- 2019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仍然面临全面挑战:不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和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对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葡萄糖代谢异常、神经炎症、神经退变与神经元/突触丢失等AD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关系也知之甚少。转入Aβ相关基因尽管能在动物模型脑内产生大量可溶性Aβ沉积和斑块,但却不能诱发脑葡萄糖代谢减少、神经退变等病理生理特征;AD患者脑Aβ沉积与脑葡萄糖代谢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疾病病程并无关联。这导致长期以来无法建立有效的理论假说和真实反应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的AD动物模型。先前研究已经证明,饮食剥夺导致硫胺素缺乏显著增加AD模型小鼠脑Aβ沉积。我们进一步研究表明,AD患者以二磷酸硫胺素(TDP)减少为显著特征的硫胺素代谢异常是特异性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为了探索TDP减少与AD其他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Ca MKⅡ-CreERT2,通过他莫西酚诱导条件性敲除小鼠脑兴奋性神经元硫胺素代谢关键酶——硫胺素焦磷酸激酶(TPK)基因,制备脑兴奋性神经元硫胺素代谢异常小鼠模型。结果表明,诱导敲除兴奋性神经元4周后,模型小鼠先后表现AD几乎全部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糖耐量异常、脑葡萄糖代谢异常、脑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胶质细胞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异常高分泌、脑微循环形成障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动态研究表明,模型小鼠从6周开始表现显著的进行性脑萎缩;病理学研究也证实,模型小鼠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显著减少;行为学研究也表明,模型小鼠显著地认知功能损害。我们的研究表明,硫胺素代谢异常导致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才是诱发AD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和特征的原因。结合先前针对Aβ靶标预防和治疗AD临床试验持续性�
- 桑绍明钱亭黄沙金姜东郎吴云杨鸿毅童海洋邱红艳程小芹徐阳奇管一晖钟凯于翔钟春玖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硫胺素Β-淀粉样蛋白葡萄糖代谢动物模型
- 神经电活动稳态调控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被引量:2
- 2011年
- 发育中的神经网络需要兼顾生长与稳定这两种相辅相成的需求。稳态可塑性可通过调节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传递从而维持神经网络的稳定。已报道的关于稳态可塑性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很少关注其对抑制性突触的调控。运用体外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本项研究发现了持续增强神经元电活动4小时能够诱导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稳态上调,且该过程明显早于兴奋性突触的变化。抑制性突触,即γ-氨基丁酸(GABA)突触的改变表现为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幅度和频率的增加,及GAD65、vGAT和GABAA受体α1亚基等抑制性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上调。通过在单个神经元中过表达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Kir2.1从而降低其电活动,发现电活动诱导的神经元自身放电增强对其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调节是必须的。与上述结果相互补,在单个神经元中激活过表达的配体门控TRPV1通道,从而直接增强该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导致了其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增强,模拟了整体增强神经网络电活动的效果。上述结果说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稳态调控依赖于锥体神经元自身电活动的改变,是一种自治性的调节方式。这种调控通过锥体神经元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逆突触作用于突触前的抑制性神经元末梢,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抑制性突触输入。通过对幼年大鼠腹腔注射红藻氨酸在体增强神经网络电活动,在海马CA1区域的锥体神经元中诱导出了这种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稳态调控。上述结果提示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自治性稳态调控是神经元应对网络电活动增强的一个重要代偿性保护机制。
- 彭懿蓉于翔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 2015年
- 本文译自美国斯坦福大学Ben Barres教授发表在Neuron上的文章(Neuron,2013,80:275-279)。他在选择博导方面,给刚入学的博士生提出一些建议。作者基于美国本土的科研体系,所提的有些建议套用到中国体制上需稍做调整。这些建议也可作为寻找博士后导师的参考。本篇译文是意译,不是逐字直译,且对美国的科研体制做了一些注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如何选择研究生或博士后导师方面提一些建议。好的导师不仅是研究生事业成功的关键,而且对于推动科学创新和大学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需要在引导年轻教授成为优秀导师,以及确保指导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 Ben Barres于翔李胡松(译)徐天乐
- 关键词:导师博士后博士生
- 如何当好研究生
- 2015年
- 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成功的研究生教育是优秀的导师和好的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因此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必然因人而异,这也使得建立标准化的培养流程难以实现。
- lndira M. Raman高隽张智张灵明(译)于翔徐天乐
-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高校
- Nature vs nurture:自然感觉刺激对脑发育的影响
- <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nature与nurture均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nature理解为基因或遗传因素的影响,而nurture则主要来自于环境。在脑发育的过程中,nature...
- 于翔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