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肌红蛋白变化对脓毒症相关慢性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变化对脓毒症相关慢性重症(C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CCI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入ICU第1天和第14天患者Mb水平,记录28 d内患者生存情况。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28 d累积存活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b变化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31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Mb升高者58例,Mb降低者73例。Mb升高者入ICU第1天Mb水平显著低于Mb降低者[172.40(59.99, 430.53)μg/L 比 413.60(184.40, 1 328.50)μg/L,Z=3.749,P=0.000];第14天,Mb升高者Mb水平显著高于Mb降低者[483.65(230.38, 1 471.75)μg/L 比 132.20(76.86, 274.35)μg/L,Z=5.595,P=0.0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b升高者28 d累积存活率(65.52%)显著低于Mb降低者(84.93%)(χ^(2)=7.051,P=0.00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b升高是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4,95%CI 1.212~5.295,P=0.013)。ROC曲线分析显示,Mb升高预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内死亡的敏感度为64.5%,特异度为32.0%,曲线下面积(AUC)为0.661(95%CI 0.550~0.773,P=0.007),约登指数为0.325。结论 Mb升高是脓毒症相关CCI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脓毒症相关CCI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 顾彬刘宁聂垚刘紫锰刘勇军陈敏英吴健锋管向东
- 关键词:肌红蛋白脓毒症预后
- 丙酮酸乙酯对脂多糖刺激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内毒素处理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线粒体动力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购买的HK-2细胞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使用800μg/L的LPS刺激HK-2细胞24 h;EP组使用800μg/L的LPS与0.25 mmol/L的EP混合物刺激HK-2细胞24 h;对照组(NC组)以同体积生理盐水刺激HK-2细胞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动力学蛋白凋亡相关蛋白激酶2(DAPK-2)、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凋亡相关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Bcl-2、Bcl-xL、细胞色素C(Cyt C)以及DNA修复酶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LPS组细胞MDA、IL-6、TNF-α表达显著增高,SOD活性显著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ATP水平显著降低,细胞线粒体分裂蛋白DAPK-2表达显著增高,而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表达显著降低,细胞总凋亡率显著增高,同时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及Cyt C的表达显著增高,抗凋亡蛋白Bcl-2、Bcl-xL以及PARP的表达显著降低.与LPS组比较,EP可抑制上述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的表达〔MDA(μmol/L):12.35±2.21比45.95±1.76,SOD(kU/L):54.68±1.42比40.73±1.60,IL-6(ng/L):67.87±2.61比338.92±20.91,TNF-α(ng/L):19.23±1.80比180.69±6.5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ATP水平显著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正常细胞百分比):(99.43±0.25)%比(69.40±0.75)%,ATP(×10^6 RLU):0.19±0.01比0.12±0.05〕,线粒体分裂蛋白表达显著降低(DAPK-2/β-actin:0.03±0.01比0.61±0.02),融合蛋白显著增多(Mfn-1/β-act
- 刘宁江智毅聂垚刘勇军管向东陈敏英
-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 体外构建3D细胞压力培养模型研究压力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采用Flexcell-5000C压力系统和鼠尾I型胶原构建3D细胞压力培养模型,在体外细胞水平探讨压力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的作用。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HSFb,采用Flexcell-5000C压力系统和鼠尾I型胶原体外构建HSFb 3D培养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未施压)、10 mmHg压力组、20 mmHg压力组、30 mmHg压力组。通过免疫荧光观察不同压力下HSFb的表型变化;Ki-67/Edu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SFb增殖能力;Annexin-V-PI流式双染检测HSFb凋亡;PI流式单染检测HSFb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HSFb迁移能力。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HSFb表型随着压力增大逐渐向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FB)转变,且在30 mmHg压力下最显著;Ki-67/Edu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SFb增殖能力与压力值成反比,20 mmHg、30 mmHg组较对照组HSFb增殖能力显著降低(F=10.61,P=0.0037),而其余各组组间HSFb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V-PI流式双染显示:相比于对照组、10 mmHg压力组、20 mmHg压力组及30 mmHg压力组HSFb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P<0.0001),而10、20 mmHg压力组HSFb早期凋亡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流式单染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10 mmHg压力组及20 mmHg压力组,30 mmHg压力组G0/G1期HSFb百分比显著升高(F=21.58,P=0.0003),S期及G2/M期HSFb百分比显著下降(F=93.89、54.11,P<0.001、=0.0066);相比于对照组,10 mmHg及20 mmHg G0/G1期HSFb百分比显著升高,S期及G2/M期HSFb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而20 mmHg与10 mmHg相比,HSFb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0 mmHg压力组HSFb迁移能力明显下降(t=10.66,P=0.004)。结论基于Flexcell-5000C压力系统和鼠尾I型胶原构建的3D细胞压力培养模型便捷稳定,压力值实时可调可控,成功验证了压力能够抑制HSFb增殖、迁移,且促进其凋亡
- 刘宁王鹏蔡瑞昭李猛智赵菁玲陈蕾舒斌刘旭盛祁少海
-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浅镇静水平脑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利用量化脑电图(q EEG)观察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浅镇静水平脑电活动的影响,评价两种药物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10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需镇痛镇静治疗超过24 h的机械通气成人患者24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12例。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Dex组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h),Pro组持续泵入丙泊酚3 mg/(kg·h),并根据镇静深度调整药物用量,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在-2~1分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于给药0、5、15、30 min和1、12、24 h进行RASS评分。镇静开始后持续q EEG监测1 h,随后于12 h和24 h各监测30 min,选取浅镇静时的脑电信号进行2 min采样,记录波幅、相对频带能量(RSP)、95%边缘频率(SEF)等量化参数。结果两组患者24 h内各进行了84次RASS评估,Dex组和Pro组分别有76次(90.5%)和64次(76.2%)RASS评分达浅镇静目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患者治疗24 h内振幅整合脑电图均属于正常脑电背景活动;两组振幅上、下边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δ波RSP高于Pro组,β波RSP低于Pr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组95%SEF高于D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的浅镇静达标率更高,浅镇静状态下右美托咪定引起的δ波频带能量更高,丙泊酚引起的β波频带能量更高,右美托咪定的浅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
- 郭耸陈娟江智毅聂垚刘宁陈敏英管向东
- 关键词:丙泊酚
- 替加环素治疗外科ICU难治性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总结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患者复杂腹腔感染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中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细菌菌株分布情况,使用替加环素前抗菌药物情况、替加环素治疗剂量及疗程,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外科ICU收治患者1862例,复杂腹腔感染患者304例,其中54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50例使用时间超过3d纳入分析。感染致病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23.1%)、肺炎克雷白菌(18.5%)、大肠埃希菌(16.9%),其中混合感染41例;合并肺部感染31例,合并血流感染6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41例;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前均使用多种抗感染药物,最多者达13种;替加环素平均疗程8.9d,治疗总有效率为62%,38%感染治愈转出ICU,24%感染有效控制,72h内降钙素原下降超过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72h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替加环素剂量。结论重症患者的腹腔感染复杂难治,经过前期多种抗菌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者,往往耐药性增加,替加环素可作为这类患者抗感染治疗的有效选择。
- 江智毅陈敏英刘宁郭耸陈娟欧阳彬管向东
- 关键词:细菌感染重症监护病房替加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