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辉
- 作品数:57 被引量:192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育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医学实习生循证实践技能和态度的调查分析
- 2013年
- 循证实践是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循证实践技能和循证实践态度在临床决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医学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循证实践技能和循证实践态度,探讨提高实习生循证实践能力的对策。
- 钟招明胡平玲孟婷婷郑明辉林小鹏陈建庭
-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实习生循证实践
- 单纯峡部植骨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对比
- 目的比较单纯峡部植骨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2年收治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10例,其中52例采用单纯峡部植骨内固定术(A组),58例采用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
- 姚欣强陈建庭程勇泉郑明辉吴晓亮王海明
- 关键词:峡部裂腰椎滑脱脊柱融合
- 经皮前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 目的 临床上寰枕关节不稳多采用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甚至行后路枕-寰-枢固定。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经皮前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作为寰枕关节不稳固定方法的补充或替代措施。为此,我们进行了寰枕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并在新鲜人...
- 季伟黄志平孔刚刚郑明辉陈建庭朱青安
- 关键词: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应用解剖学前路
- 脊柱外科30d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7年7月本院脊柱骨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4 770例,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手术部位、不同内置物使用情况患者再手术原因。[结果] 14 770例接受脊柱手术患者中共有109例发生非计划再手术,其中19例属于出院后再次入院进行再手术,再手术发生率为0.74%。其中因切口并发症再手术41例,因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再手术34例,因血肿形成再手术13例,因内置物位置异常再手术10例,因脑脊液漏再手术6例,因引流管残留再手术5例。在初次手术后超急性期(0~1 d)内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首要原因为血肿形成,急性期(2~10 d)内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首要原因为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亚急性期(11~30 d)内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首要原因为切口并发症。[结论]脊柱外科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切口并发症、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血肿形成,应注意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
- 冯仕烽郑明辉任涛瞿东滨
- 关键词:脊柱手术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后方骨水泥残留3例报道
- 2025年
-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该手术具有快速止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活动功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1-3]。但是PVP术中容易出现骨水泥渗漏[4-7]、过敏、神经损伤、心肺损伤以及硬膜下血肿等并发症[8-9]。PVP手术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若骨水泥未完全固化时拔出套管,拔出套管的过程容易出现椎体后方骨水泥残留,文献报道称此现象为“拔丝效应”,形成残留的骨水泥柱[10],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鲜有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23-10-2023-12完成的PVP手术,出现3例椎体后方骨水泥残留,因此需要改进手术操作步骤,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报道如下。
- 马洋洋马瑶郑明辉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 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不良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 王翔蔡毅郑明辉瞿东滨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脱位力线
- 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术后未愈并发症及CRP监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术后未愈的发生率及CR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5年12月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87例,其中ESR、CRP指标监测完整的共1...
- 瞿东滨王翔蔡毅任涛冯仕烽郑明辉
- 关键词:脊柱结核一期手术CRP
- 病理确诊的罕见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及治疗: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我科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2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表现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例1∶47岁女性患者,腰骶部疼痛2年余,血清学示梅毒(+),行后路胸椎穿刺活检术,考虑诊断T12肿瘤,后行后路胸12椎体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病理提示符合梅毒树胶肿改变。病例2∶34岁男性患者,诊断三期梅毒1年余,腰痛伴跛行2月余,行腰椎穿刺活检术,提示L5/S1梅毒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结核。行后路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苄星青霉素抗梅毒治疗,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复查指标下降、影像学资料提示病灶缩小。结论梅毒性脊柱炎临床上极为罕见,明确诊断后经过全身性的抗梅毒治疗、手术治疗,病灶缩小、症状好转,有较好的预后及疗效。
- 杨航郑明辉瞿东滨
- 关键词:梅毒脊柱感染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
- 新型颈椎前路轴向螺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 目的: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评价新型颈椎前路轴向(椎体-椎间盘-椎体)螺钉固定对失稳颈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方法:采用8例新鲜人体尸体C5-T1颈椎标本,切除C6-C7节段前纵韧带、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复制失稳颈椎模型,在...
- 瞿东滨郑明辉邹琳黄志平朱青安
-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生物力学
-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位点的解剖学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 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量DLB与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ITL)、肋横突外侧韧带(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LCTL)之间的距离。结果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的胸神经背外侧支通过一个骨纤维管与椎旁间隙中的脊神经相连通,其周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竖脊肌-横突平面DLB与ITL、LCTL之间的距离从T_(1)~T_(11)总体呈现递增的关系,T_(1)节段最小,分别为(4.86±1.81)mm和(5.02±1.60)mm,T_(11)节段最大,分别为(7.94±2.43)mm和(8.43±2.57)mm。结论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DLB可能是竖脊肌平面阻滞术的一个较理想的阻滞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ITL和LCTL作为定位标志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具有可行性。
- 陈永和马洋洋郑明辉
- 关键词:竖脊肌应用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