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青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微观孔隙结构对致密砂岩渗吸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9
- 2016年
- 目前对于渗吸的研究多集中于润湿性和界面张力,微观孔隙结构作为影响自发渗吸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被忽略。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渗吸过程中的油水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恒速压汞、氮气吸附、高压压汞等试验手段求取了平均孔喉比、比表面、孔隙尺寸等表征微观孔隙特征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渗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致密砂岩渗吸过程中,中等尺寸的孔隙采出程度最大;孔隙度与渗吸采收率相关性不大,而渗透率越大,储层品质越好,渗吸采收率越高;平均孔喉比和比表面均与渗吸采收率负相关,比表面越大,中小喉道分布越多,孔喉比越大,越不利于渗吸流体的吸入和非润湿相的排出;中等孔隙比例越大,渗吸采收率越高,而由于黏滞力的作用部分小孔隙无法进行有效的渗吸,小孔隙比例增大对于渗吸采收率的提高不利。因此,储渗性能较好、中等孔隙占比较高的致密砂岩储层更适宜采用渗吸采油。
- 韦青李治平白瑞婷张甜甜南珺祥
- 关键词:致密砂岩渗吸微观孔隙结构核磁共振
- 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对低渗、超低渗或致密砂岩油藏的渗流机理认识及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36口井40块岩样的压汞资料,研究了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发现,储层孔隙结构存在单一分形和多段分形特征。不同孔径范围具有不同的分形维数。不同的分形特征反映微观孔隙结构组合特征也是不同的,揭示了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表征微观孔隙结构的参数与分形维数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可以用分形维数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 白瑞婷李治平王慧玲刘晓燕韦青李洪
- 关键词:孔喉结构分形维数储层非均质性
- “一带一路”油气勘探开发合作成果与展望被引量:4
- 2023年
-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我国石油企业加速出海布局,在油气能源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回顾了我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中呈现的潜力和面临的机遇。针对中美博弈全面加剧、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国际投资合作环境日趋复杂、能源转型日益紧迫等诸多挑战,文章提出了4点战略方向和建议:(1)打造互利共赢的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稳健提升能源合作抗干扰能力;(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体系建设,系统提升抗金融风险能力;(3)突出油气合作主线,牵动新能源接续发展;(4)以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为抓手,持续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正确抉择发展方向、深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供参考。
- 王作乾韦青范喆陈希彭云刘保磊
- 关键词:国际油气合作一带一路能源转型
-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机理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储层为例被引量:59
- 2016年
- 近年来,渗吸作为裂缝性致密砂岩油藏水驱采油的主要机理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渗吸实验存在的不足,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Amott法及渗吸—核磁联测等实验手段,对研究区储层性质和渗吸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微孔和介孔以平板型狭缝毛细孔为主,喉道分散,属于细喉道、细—微孔隙型地层;影响渗吸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中,储层品质和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与渗吸采收率呈正相关,比表面与渗吸采收率呈负相关,而相对润湿指数的增加和界面张力的减小均有利于渗吸过程的进行。由此可知,孔隙结构好且孔喉连通程度高的亲水性致密砂岩储层渗吸作用明显,并初步判断在该区实行压裂后渗吸作用将对储层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 韦青李治平王香增白瑞婷王才李洪
- 关键词:渗吸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层
- 2022年度全球油气开发现状、形势及启示被引量:14
- 2023年
- 通过对2022年全球油气田分布及生产概况、剩余可采储量分布及变化特征、不同区域及国家间油气生产差异、未建产与待建产油气田开发潜力4个方面的分析,梳理了全球油气开发现状与特征,分析研究了全球油气的开发形势。2022年全球油气田分布广泛,上游生产活动持续恢复,油气储量同比微降但海域油气储量增幅明显。油气产量持续增长,重点资源国油气增产贡献大。未建产/待建产油气田储量丰富,预测伴随经济性改善开发潜力将逐步释放。通过全球油气开发领域资源接续、地缘政治风险、“一带一路”合作潜力、非常规油气技术升级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公司聚焦核心业务领域和明确战略发展方向4点启示与建议:发挥石油公司比较优势,借鉴合作经验立足陆上常规油气开发;推动开发调整先导试验,深化“一带一路”油气提高采收率合作;提升海域油气作业能力,实现从小股东跟随到联合再到独立作业的突破;探索页岩油气开发途径,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
- 王作乾范喆陈希范子菲韦青王曦岳雯婷刘保磊吴雨佳
- 关键词:全球油气能源安全
- 全球主力油气田开发特征与合作模式被引量:2
- 2022年
- 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重构、国际能源形势变化、油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实现项目开发的高效推进,油气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大油气田形成了特定的合作开发模式。通过系统梳理全球主力油气田的开发现状,明确主力油气田区域分布、产量分布、储量分布、储采比及开采速度变化特征,从主要合同模式、运营模式、国际石油公司持股策略、不同开发阶段特点等6个方面总结分析全球主力油气田合作开发模式,厘清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及各种不可见因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4点认识与启示:主力油气田建产规律性强,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尤为重要;陆上常规原油是利润主体,深水主力油田将是未来开发重点;国际石油公司核心资产产量贡献明显,核心产区战略意义重大;持续跟踪国际石油公司交易动态,争取大油气田合作开发机会。面对国际油气市场,中国石油公司要充分借鉴全球主力油气田合作开发经验,扬长避短,确保“走出去”战略高质量发展。
- 韦青王作乾陈希崔洪嘉
- 2017年全球油气开发形势回顾与趋势展望被引量:6
- 2018年
- 通过系统梳理全球油气田个数、分布含油气盆地、剩余可采储量、历年油气产量等数据,分4种类型(陆上常规油田、陆上常规气田、海域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和六大区域(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欧洲)分析了全球油气田开发现状。从国际油价、投资成本、油藏类型、技术创新、资源国政策及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角度对2017年全球油气开发形势进行了研判。具体包括:原油价格震荡上行,油气开发投资恢复增长;油气开发成本降低,油气开发效益明显提升;天然气消费增速回暖,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注重油气可持续发展,海域油气开发稳步提升;突出效益优先理念,差异化发展非常规油气;强化开发技术创新,持续提高油气开发效果;资源国政策调整频繁,投资热点有所扩展;国际公司引领地位明显,由生存向发展转变。并从资源类型、区域布局及油藏类型对全球油气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常毓文王作乾刘保磊蒋伟娜韦青陈希
-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剩余可采储量油气产量
- 全球深水油气开发特征、潜力分布及发展趋势被引量:1
- 2023年
- 全球深水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南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东非海上、东地中海、黑海、南里海、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七大海域,中—南大西洋两岸海域深水油气技术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占全球比例均为50%左右。近几年,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海域中深水油气产量增速较快,中低经济性和待获得开发许可的油气田储量最多。全球深水油气发展历经3个发展阶段,主要以衰竭式开发方式为主。深水油气具有高成本、高收益特征,七大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将深水油气作为主要投资领域。对于油公司来说,迈向深水领域是必由之路。建议我国石油公司积极获取规模优质的深水油气资产,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合作,共享勘探开发经验,发挥一体化优势,做好深水油气作业能力体系建设。
- 陈希王作乾顾硕岳雯婷韦青范喆崔洪嘉张禹
-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分形模型被引量:14
- 2016年
- 渗透率是描述储层渗流能力的物性参数。利用孔隙结构参数估算储层渗透率的经验公式是建立在理想化模型基础上的。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由于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喉道细小,边界层作用比较显著,流体渗流阻力大,存在明显的非达西渗流特征。与岩心分析方法相比,利用这种常规计算方法得到的渗透率与岩心渗透率偏差较大,无法准确进行产能计算。基于分形理论,考虑了毛细管迂曲度的分形维数和流体的非线性流动特征,利用毛管渗流模型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的渗透率分形模型。结果表明渗透率为储层孔隙度φ,储层孔喉分形维数Df、毛细管迂曲度分形维数DT以及最大孔喉半径rmax的函数,充分体现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维数对渗透率的影响。通过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新模型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与实际岩心分析数据拟合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新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致密油藏的渗透率。
- 白瑞婷李治平南珺祥赖枫鹏李洪韦青
- 关键词:渗透率孔隙度启动压力梯度分形维数孔喉结构
- 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度预测新模型被引量:9
- 2015年
- 为了提高硫溶解度的预测精度,利用Brunner和Woll实验测得的86个硫溶解度数据,选取组分密度、硫化氢含量和油藏温度3个因素,运用统计学和多元回归理论,在Chrastl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3个参数的硫溶解度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和已有的3个模型预测的86个硫溶解度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利用该模型对乔海波实验条件下的硫溶解度进行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 李洪李治平赖枫鹏王才韦青张航
- 关键词:高含硫气藏酸性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