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覃佩兰

作品数:5 被引量:136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小鼠
  • 3篇小鼠心
  • 3篇内关
  • 3篇内关穴
  • 3篇肌组织
  • 2篇针刺
  • 2篇缺血
  • 2篇子通道
  • 2篇离子通道
  • 2篇氯离子通道
  • 2篇菌群
  • 2篇肠道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 1篇蛋白
  • 1篇电针
  • 1篇电针内关
  • 1篇电针内关穴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机构

  • 5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5篇覃佩兰
  • 4篇成泽东
  • 2篇李晓梅
  • 1篇陈以国
  • 1篇梁繁荣
  • 1篇荣培晶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氯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CLC-2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2,CLC-2]、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accessory,CLC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基因敲除ASIC 3-/-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采用多点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电针双侧"内关"穴,列缺组电针双侧"列缺"穴,非经非穴组电针"天枢"穴与"神阙"穴连线中点,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7d。造模前后记录Ⅱ导联心电图ST段电压幅值,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CLC-2、CLCA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与空白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缺血区;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有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可明显抑制SOD的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LC-2、CLC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CLC-2、CLC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CLC-2、CLCA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针刺治疗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成泽东陈以国李晓梅覃佩兰梁繁荣荣培晶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内关
针剌对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氯离子通道CLC-2、CLCA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异丙肾上腺激素(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心肌氯离子通道CLC-2、CLC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ISO制备小鼠心肌缺血模型,治疗后取材,观察心肌细胞氯离子通道CLC-2、CLCA蛋白表达.结果...
李晓梅成泽东覃佩兰
关键词:内关穴氯离子通道
基于应激—肠道菌群-心脏互动探讨针刺防治心血管疾病被引量:7
2016年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病理性应激、肠道菌群失衡等是CVD的重要原因并依赖于大脑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完成。针刺是治疗CVD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应激—肠道菌群—心脏互动功能的整体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CVD的关键效应机制。因此本文旨在阐释CVD应激—肠道菌群—心脏互动机制以及中医理论对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针刺的干预机制作初步探讨。
成泽东覃佩兰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针刺应激肠道菌群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氯离子通道CLC-3、CLC-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缺血ASIC3基因敲除(ASIC3)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针刺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小鼠心肌氯离子通道CLC-3、CLC-4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循经针刺对心肌缺血的作...
覃佩兰
关键词:针刺内关穴CLC-3
文献传递
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思考被引量:100
2015年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脑肠肽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节脑肠肽和胃肠运动。本文拟从脑肠肽、胃肠运动等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覃佩兰成泽东
关键词:肠道菌群脑肠轴脑肠肽胃肠运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