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间日疟
  • 4篇潜伏期
  • 3篇原虫
  • 3篇疟原虫
  • 2篇疟疾
  • 2篇间日疟原虫
  • 2篇复发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约氏疟原虫
  • 1篇中华按蚊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同密
  • 1篇配子
  • 1篇配子体
  • 1篇潜隐
  • 1篇子孢子
  • 1篇感染性
  • 1篇按蚊

机构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云南省疟疾防...

作者

  • 6篇杨柏林
  • 6篇王文俊
  • 2篇黄国珍
  • 2篇汪文仁
  • 2篇李兴亮
  • 2篇李华宪
  • 2篇李崇珍
  • 1篇许学年
  • 1篇刘金明
  • 1篇王翔
  • 1篇王翔
  • 1篇李庆俊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李华宪杨柏林汪文仁胡惠仙王文俊王翔王文俊王翔李崇珍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按蚊
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的可变性被引量:3
1989年
1985年9月至1987年5月在湘西北,以10只阳性蚊叮咬6例志愿受试者的潜伏期全部短,为15~19(15.8±1.9)d;而模仿自然感染,以1只阳性蚊叮咬的24例,其潜伏期短者12例,为16~19(17.3±1.2)d,另12例长,为230~357(284.7±37.7)d.因此,至少在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是可变的。此外,还就自然疫区内间日疟长短两类潜伏期的比例和我国间日疟的分型进行了讨论。
李庆俊唐来仪庞禄林张湘君王子敏何元珍黄峥杨柏林王文俊
关键词:间日疟疟疾潜伏期
间日疟潜伏期与复发状况的实验研究
1989年
用人工感染方法对37例志愿者接种间日疟原虫子孢子,通过两年观察有32例发病。结果表明,潜伏期长短是可以变化的,即亲代和各子代发病的潜伏期长短是可以转换的,并进一步分析了潜伏期的可变性与子孢子感染量有关。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潜伏期与潜隐期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还讨论了短潜伏期的远期复发与长潜伏期的初发而酿成的春夏季发病高峰与加强防治的意见。
王子敏何元珍黄峥李庆俊唐来仪张湘君庞录林杨柏林王文俊
关键词:潜伏期
约氏疟原虫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1993年
本文报告了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By 265 strain)有以下的生物学特性:1.血传和蚊传的小鼠分别于24~96h和2~8d首次查到原虫,见虫后的原虫血症和配子体血症,在消长过程中分别可见2~4和2~3个峰;2.无论接种虫血或子孢子.蚊媒感染高峰均出现于首次见虫的第3d或第4d;以蚊胃感染率为指标,未见配子体活力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感染度则显示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三个不同时期;3.蚊媒感染高峰一般较接种子孢子时间晚7~8h;4.见虫后第10d,已“失活”的配子体经血传给健康小鼠12h后,可使90%的蚊媒获得感染,且卵囊指数高达63.6;5.在保种过程中,最佳血传时间为种源鼠见虫的第6~8d,至第25代,配子体对蚊媒仍有较强的感染力。
刘金明许学年王文俊杨柏林
关键词:疟原虫配子体生物学特性
湘西间日疟潜伏期与复发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
1989年
1985年9月至1987年10月,对从湖南省西部慈利县自然感染者分离的间日疟原虫,连续蚊传5代的27例病例,以氯喹1.5g(基质)3d疗法治疗。治疗后,13例短潜伏期(平均17.2d)病例的复发率为100%,第2~4次的复发率依次为76.9、62.5和20.0%;14例长潜伏期(平均287.2d)的复发率66.7%,第2次的复发率为37.5%,未见第3次复发。这两类间日疟复发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于第1潜隐期,即潜伏期短者第1潜隐期长(平均243.4d),而潜伏期长者则第1潜隐期短(平均55.3d)。
王子敏何元珍黄峥李庆俊唐来仪张湘君庞禄林杨柏林王文俊
关键词:间日疟疟疾复发
对间日疟病程初期原虫密度的观察
1994年
滇南的实验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当地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后,经短潜伏期发病的38名志愿者,首次见虫时间为8-13d,首次见虫和临床初发时的原虫密度分别为0.2-1.6和0.6-4040个/μl。造成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似与虫现期和临床初发间的时间距离密切有关,表现为感染后临床初发的时间越早,多数病例于首次见虫时的原虫密度越低,反之则高。文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在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性。
李华宪杨柏林胡惠仙汪文仁王文俊李兴亮王翔李崇珍黄国珍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疟原虫潜伏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