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国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清
  • 3篇细胞
  • 3篇患者血清
  • 3篇急性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硬化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疾病
  • 2篇粘附
  • 2篇粘附分子
  • 2篇细胞间
  • 2篇细胞间粘附分...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2篇脑血管疾病
  • 2篇分子
  • 2篇SICAM-...

机构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免疫学教研室

作者

  • 5篇吕昌龙
  • 5篇付国
  • 4篇王钢
  • 4篇何志义
  • 3篇李绍英
  • 1篇张瑞英
  • 1篇胡宛如
  • 1篇翟玲
  • 1篇胡品良
  • 1篇刘凤芝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5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和p15基因缺失与转录异常的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了解 p16 (MTS1)和 p15 (MTS2 )基因异常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法检测了 2 1例小儿ALL患者骨髓细胞 p16和 p15基因的缺失情况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了 19例患儿 p15mRNA表达。结果 经PCR检测 ,p16基因外显子 1,2均缺失者 8例 (38 1% ) ,p15基因外显子1,2均缺失者为 11例 (5 2 3% )。Southernblot检测的结果与PCR的结果相一致。RT PCR检测发现 2例 p15基因不缺失患儿的样品无p15mRNA表达。 结论 p16和p15基因在ALL患儿中存在高频率缺失和转录异常 。
付国吕昌龙张瑞英胡宛如翟玲胡品良
关键词:白血病ALLP16基因P15基因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sIL-6R水平观察
1999年
为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28例MS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6R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缓解-复发型和进展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型组(P<0.05,P<0.01);而良性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缓解-复发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sIL-6R水平与MS患者头颅MRI上的病灶大小和部位无明显相关性(r1=0.124,P>0.05;r2=0.091,P>0.05)。推测sIL-6R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MS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何志义吕昌龙刘风芝王钢付国付国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血清诊断SIL-6R
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老年脑血管病(CVD)急性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72例老年CVD急性期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2R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急性期sIL-2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IL-2R水平与脑出血量多少无相关性(r=0.142,P>0.05),而与不同出血部位有关;sIL-2R水平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结论:sIL-2R可作为判断老年CVD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何志义王钢刘凤芝付国吕昌龙
关键词:脑血栓SIL-2R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62例ACVD患者和25例对照组血清sICAM-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VD血清sICAM-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sICAM-1含量逐渐下降。ACVD患者头CT片病灶越大,sICAM-1含量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sICAM-1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判断ACVD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何志义吕昌龙刘风芝王钢付国李绍英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ICAM-1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们测定了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含量变化,旨在探讨sICAM1在MS发病中的作用。资料:MS组...
何志义吕昌龙刘风芝王钢付国李绍英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细胞间粘附分子血清脑脊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