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小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4篇型心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ST段
  • 4篇ST段抬高
  • 4篇ST段抬高型
  • 4篇ST段抬高型...
  • 3篇血压
  • 3篇死亡率
  • 3篇PEACE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诊疗
  • 2篇治疗学
  • 2篇他汀
  • 2篇住院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高血压
  • 2篇安全性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临汾市人民医...
  • 1篇永城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严小芳
  • 9篇李静
  • 8篇李希
  • 8篇胡爽
  • 6篇蒋立新
  • 3篇郑昕
  • 3篇刘佳敏
  • 2篇李艳
  • 1篇李楠
  • 1篇胡玲爱
  • 1篇文宏
  • 1篇黄春霞
  • 1篇张海波
  • 1篇邵凤民
  • 1篇高岩
  • 1篇柴志勇
  • 1篇解淑艳
  • 1篇唐桂刚
  • 1篇阎磊
  • 1篇张丽华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产吲达帕胺应用于高血压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国产吲达帕胺的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随访数据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吲达帕胺使用1~3个月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利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探究用药情况及个体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含吲达帕胺的处方12722例次,来源于2312例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所有处方对应患者平均年龄(65.3±7.0)岁,58.0%为男性。所有处方中5.60%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定期监测发现的低钾血症(3.93%)和低钠血症(1.37%)最常见。中重度低钾血症和中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0.31%和0.16%。在不停药情况下,65.8%低钾血症和72.5%低钠血症可恢复正常。处方前患者血钾3.5~3.9 mmol/L(RR=2.11,95%CI:1.82~2.43)、血钠135~139 mmol/L(RR=1.21,95%CI:1.05~1.40)、吲达帕胺剂量≥2.5 mg(RR=1.37,95%CI:1.07~1.75)与发生不良事件风险升高相关。联合用药是提高吲达帕胺安全性的保护因素。结论国产吲达帕胺安全性好。定期监测血钾、血钠,尤其关注血钾、血钠处于正常低值者,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策略可改善吲达帕胺安全性。
李艳李佳颖严小芳张楚若黄春霞柴志勇文宏胡玲爱李艳芳刘佳敏李静
关键词:吲达帕胺安全性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高血压
国产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安全性不良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评价国产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安全性不良事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ESPRIT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处方和安全性监测数据,评估国产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安全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多水平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探究安全性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3724张包含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处方,对应6037例高血压患者。所有处方对应的患者平均年龄(64.1±7.2)岁,女性20801例(38.7%)。所有处方中安全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58%。最常见的安全性不良事件为心率<50次/min(0.45%),其中心率45~49次/min的发生率为0.41%。用药后心率<50次/min的患者中,70例(32.0%)在维持原剂量下心率恢复正常,96例(43.8%)在减低剂量下恢复正常。与基础心率≥80次/min的患者相比,基础心率为60~69次/min(RR=2.12,95%CI:1.37~3.30,P=0.001)和<60次/min(RR=9.97,95%CI:6.43~15.46,P<0.001)的患者安全性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肥胖患者发生安全性不良事件的风险升高(RR=1.35,95%CI:1.04~1.76,P=0.027)。结论:国产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安全性好,对于用药前心率低于70次/min的患者,应用国产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时应特别注意监测心率。
严小芳葛金卓李佳颖李艳戚凤君刘雅琴金永范张春来李楠张成波刘佳敏李静
关键词:美托洛尔安全性高血压心率
2001-2011年中国东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趋势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评价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1阶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代表性医院.第2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这3个特定年份,在代表性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代表性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根据两阶段的抽样比例,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东部城市整体情况.对分类变量,报告百分比和95% CI,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对连续变量报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7d的结局.结果 抽取35家医院(其中最终32家参加),入选5 257份STEMI病历.2001、2006、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66(57,72)、67(56,74)和63(53,74)岁(趋势检验P=0.008),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趋势检-P <0.001).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2001、2006、2011年入院24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分别为80.7%、90.4%和91.5%,氯吡格雷分别为2.9%、64.2%和90.3%,他汀分别为45.8%、83.4和93.8%,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分别为21.0%、29.7%和40.3%(趋势检验P均<0.001).但2001、2006、2011年总再灌注治疗率分别为58.5%、58.0%和55.5%(趋势检验P=0.230),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62.4%、64.3%和55.2%(趋势检验P=0.001).2001、2006、2011年住院7d内病死率分别为7.8%、7.0%、6.1%,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8.3%、8.6%、7.4%,调整后两者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均>0.05).结论 既往10年间,我国东部城市STEMI住院患者中新技术、新药物的应�
李静李希胡爽余苑严小芳蒋立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死亡率
2001年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变化趋势——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式。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病历样本,以5年为间隔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作为研究年份,抽取三个年份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诊疗信息。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以调整不同抽样概率的影响。所有结果均为加权结果,反映西部农村的整体情况。结果:抽取确定35家西部农村医院中的32家,入选1 028份STEMI病历。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中位年龄由64(54~70)岁升至67(56~75)岁(趋势P值〈0.05),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在STEMI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入院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2001年73.6%升至2011年89.9%,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66.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25.4%升至64.3%,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7.5%升至89.8%(趋势P值均〈0.01)。10年间基本无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从2001年0%至2011年0.3%(趋势P值=0.51);溶栓治疗比例由33.4%升至55.4%(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再灌注治疗率分别是33.4%、50.7%和55.7%(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 d内病死率分别为3.0%、10.1%和6.7%,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5.3%、12.3%和10.9%,调整后住院7 d内病死率和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01年~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的STEMI患者医疗质量取得了大幅改善,使其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李静李希严小芳胡爽余苑蒋立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治疗学死亡率
2001年~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变化趋势——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h内B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李静李希余苑胡爽严小芳蒋立新
关键词:心肌梗死治疗学死亡率
2001—2011年中西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趋势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中西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STEMI住院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3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1家协作医院的3 073例STEMI病例纳入研究。2001—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2011年中位年龄63岁,女性比例24.7%。有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2001年的36.2%升至2011年的40.3%(趋势P值=0.031),有3个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11.4%升至19.1%(趋势P值=0.001 5)。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比例由2001年的0.7%增至2011年的28.2%(趋势P值<0.001);溶栓治疗比例则由63.1%降至22.8%(趋势P值<0.001)。氯吡格雷使用率由2001年的1.4%升至2011年的91.4%(趋势P值<0.001);他汀类药物由22.5%升至96.6%(趋势P值<0.0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011年为56.9%,与2001年相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72.5%降至2011年的68.5%(趋势P值=0.022);硫酸镁的使用率从26.7%降至20.4%(趋势P值=0.17)。肌钙蛋白检测率从2001年的12.6%增至2011年的58.2%(趋势P值<0.001)。7 d病死率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8.3%、7.9%和5.4%,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8.3%、10.3%和8.3%。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后,7 d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结论 2001—2011年,中西部城市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快速发展,新药使用大幅增长,但价格便宜、疗效明确的老药使用不足,且患者结局也并未得到改善。
李静李希胡爽余苑严小芳蒋立新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特征病死率
我国华中地区大气PM2.5长期暴露与成人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索华中地区大气PM2.5长期暴露与成人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8个城市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同时收集该地区研究期间PM2.5日均浓度以估计调查对象PM2.5的长期暴露水平。利用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华中地区人群PM2.5长期暴露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水平的相关性,并通过交互检验进一步探索个体因素对此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243 904例调查对象,92 819例(38.1%)为男性。PM2.5每增高10μg/m3,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分别增加2.47(95%CI:2.34~2.61)mmHg(1mmHg=0.133kPa)、0.69(95%CI:0.62~0.77)mmHg、1.79(95%CI:1.68~1.89)mmHg和1.28(95%CI:1.19~1.37)mmHg。老年人(年龄≥6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PM2.5长期暴露与收缩压升高的关联程度更高(P交互<0.05)。结论:PM2.5长期暴露与华中地区人群血压水平显著相关。老年人、男性、患高血压者PM2.5长期暴露后收缩压升高更为显著。
宋佳丽胡爽唐桂刚张迪张文博严小芳杨静玮高岩李静李希郑昕
关键词:空气污染PM2.5血压
大气PM2.5短期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大气PM2.5短期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方法:利用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26日全部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以及郑州市日均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采用病例交叉研究的方法,分别利用单污染物、复合污染物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大气PM2.5短期暴露(0~15天)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共纳入5 194例患者,平均年龄(48.5±22.8)岁,男性占57.4%。郑州市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PM2.5日均浓度80.8μg/m3。单污染物模型中,PM2.5短期暴露在滞后2~5天及8~13天时,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显著升高,滞后12天时风险最高,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风险增加3.8%(OR=1.038,95%CI:1.022~1.053)。滞后8~13天时,PM2.5短期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升高的累积效应达到最大,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风险增加19.4%(OR=1.194,95CI%:1.176~1.212)。多污染物模型中,PM2.5短期暴露无显著滞后效应。结论:PM2.5短期暴露在滞后2~5天及8~13天时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累积效应在8~13天时达到最大。
张文博阎磊解淑艳宋佳丽季润青胡爽李希严小芳郑昕邵凤民李静
关键词:PM2.5心脑血管疾病
2001-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他汀应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方法,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在抽中的医院中抽取三个特定年份(2001、2006和2011年)的AMI住院病历。从抽取的病历中提取临床信息,计算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参与研究,随机抽取AMI住院患者病历1,282份,获得了1,247份(97.3%),其中1,034份AMI住院患者病历符合本文的入选标准。2001-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的使用率明显上升,从2001年的7.35%增加到2006年的64.42%,及2011年的88.57%(趋势P值<0.001)。2001,2006和2011年,使用最广泛的他汀类药物分别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只有吸烟是影响AMI患者他汀使用的危险因素,吸烟患者他汀的使用率高于未吸烟患者(OR=2.22;95%CI 1.04-4.73,P=0.04)。结论 2001-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使用率大幅提高,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快速普及,但是西部农村地区医院他汀使用率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严小芳张丽华李静霍西茜郑昕胡爽李希蒋立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他汀治疗
2001—2011年我国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价2001—2011年我国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即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农村地区医院,系统随机抽样从抽中医院中抽取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住院病历。提取病历中临床信息,计算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Cochran-Armitage检验使用变化趋势,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抽取105家医院,99家参加研究。抽取2001、2006和2011年AMI住院患者病历7111份,获得6979份(98.1%),入选5664例适宜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从2001年的12.8%上升至2006年的60.4%及2011年的84.3%(趋势P值<0.001)。2001、2006和2011年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中,中等及以上强度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是15.3%、55.7%和78.8%(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年份之间使用率差异逐渐缩小。降脂效能高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逐渐升高。2011年,高血压、入院时胸痛、LDL-C水平都会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未检测LDL-C的患者获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可能性相对较小,LDL-C≥1.8mmol·L^-1的患者更易接受治疗。结论2001—2011年,我国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院内他汀类药物可及性和应用规范性大幅提高,指南对他汀类药物的推荐在实践中快速普及,但规范使用仍存在改善空间。医疗机构及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优化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严小芳张海波刘佳敏孙颖胡爽李希蒋立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血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