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晗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2篇手术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延迟拔管
  • 1篇应激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手
  • 1篇神经外科手术
  • 1篇神经外科术
  • 1篇神经外科术后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感染
  • 1篇食道
  • 1篇视觉模拟
  • 1篇视觉模拟评分
  • 1篇衰竭
  • 1篇双频指数
  • 1篇疼痛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电力医院

作者

  • 5篇周建新
  • 5篇陈晗
  • 3篇徐明
  • 2篇史中华
  • 1篇武元星
  • 1篇石广志
  • 1篇何璇
  • 1篇王助衡
  • 1篇赵立红
  • 1篇尹宁宁
  • 1篇袁媛
  • 1篇杨燕琳
  • 1篇郝京京
  • 1篇李倩
  • 1篇王玉
  • 1篇王玉姝
  • 1篇陈晗
  • 1篇李桂云

传媒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对开颅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价效果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应用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CPOT)对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疼痛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收住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患者118例,在拔除深静脉导管前、拔除即刻及拔除后20min分别使用CPOT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价,记录其评分值,比较3个时间点两种评分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患者主观感觉疼痛为“金标准”,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两种评分判断疼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最高截断值(cut—off值)。结果评价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拔除深静脉导管前、中、后疼痛的COPT评分分别为0(0~3)、0(0~6)、0(0~2)分,VAS分别为4(1,6)、3(1,6),4(1,6)分,拔管中COPT评分明显高于拔管前和拔管后(均P〈0.01)。COPT最佳eut—off值为1时,评价拔管前、中、后的疼痛具有最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1.183、1.515和1.438);COPT在拔管前和拔管后评价疼痛具有较高特异度,均为100%,但敏感度不佳,分别为18.3%和43.8%;在拔管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好,分别为69.4%和82.1%。VAS最佳eut—off值在拔管前和拔管中取2、在拔管后取4时具有最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1.568、1.452和1.509,VAS在拔管前、中、后均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7.2%、95.2%和75.0%,特异度分别为59.6%、50.0%和75.9%。COPT在拔管前、中、后的AUC分别为0.592(95%可信区间(95%CI)=0.490~0.693]、0.778(95%CI=0.693~0.863)和0.719(95%CI=0.627~0.811);VAS在拔管前、中、后的AUC分别为0.846(95%CI=0.771—0.920)、0.767(95%CI=0.681—0.854)和0.838(95%CI=0.767—0.909)�
陈晗武元星李桂云袁媛周建新
关键词:视觉模拟评分疼痛脑损伤
脑电双频指数与主观量表评价早期镇静深度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Spearman相关系数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和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7期)、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7月,查找关于BIS与RASS和(或)SAS评价ICU机械通气早期患者镇静深度的研究。由两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包括3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BIS与RASS和SA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95%CI(0.678,0.795)]和[0.605,95%CI(0.517,0.681)]。结论BIS与RASS和SA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能为评价ICU机械通气早期患者镇静深度的提供更多选择。
王助衡陈晗周建新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机械通气META分析
右美托咪定对开颅术后延迟拔管患者应激性激素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性用于开颅术后延迟拔管患者镇静时对应激性激素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择期开颅术后延迟拔管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右美托咪定组或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1·h-1(10 mg/L)或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入至拔管后30 min。测定用药前、用药后2、4、8 h和研究结束时的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皮质醇的浓度,记录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右美托咪定组较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组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皮质醇的浓度降低(P<0.05),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以0.6μg·kg-1·h-1的速度持续泵入应用于开颅术后延迟拔管患者,可以降低血中应激性激素的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
赵立红尹宁宁李倩陈晗史中华徐明石广志周建新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开颅手术应激延迟拔管
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一项针对处方剂量的回顾性调查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调查万古霉素用于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处方剂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应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信息,筛选出CNS感染患者,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将日剂量2g或30~60mg/kg定义为用药剂量达标,分析实际用药情况与指南规范之间的差距。结果共有5816例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总计46787日次。其中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患者1198例(占20.6%),用药总日次14083日次(占30.1%),中位用药日次9日次,中位用药剂量26.0mg/kg;男性占50.8%,中位年龄42.0岁,中位体质量68.0kg。万古霉素最常用的处方剂量是1.0g、12h1次,用药6957日次,占49.4%;日剂量达标率为60.3%。目标性用药患者355例,经验性用药患者843例;目标性用药组患者年龄高于经验性用药组〔岁:44.0(32.5,54.0)比41.0(31.0,52.0),P<0.05〕,用药日次明显多于经验性用药〔日次:11(6,17)比9(6,12),P<0.01〕,但是两组日剂量无明显差异〔mg/kg:25.4(20.0,30.3)比26.1(20.9,31.0),g:1.80(1.50,2.00)比1.85(1.50,2.00),均P>0.05〕,且日剂量均未达标。16.3%(195/1198)的患者存在多疗程用药情况,且各疗程间首疗程用药情况无差异。全组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5%(18/1198),死亡组目标性用药、多疗程用药患者比例较存活组高,用药日次多〔目标性用药:72.2%(13/18)比29.0%(342/1180),>1个疗程的患者比例:83.3%(15/18)比15.3%(180/1180),总日次:29.0(17.8,45.0)比9.0(6.0,14.0),首疗程日次:11.5(7.5,21.5)比8.0(6.0,12.0),均P<0.05〕。结论用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的实际临床应用情况欠规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宣教,提高对指南的依从性。
郝京京史中华陈晗王玉王玉姝徐明周建新
关键词:万古霉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外科手术处方剂量
注气试验在食道测压管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评价注气试验用于食道测压管定位的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将食道测压管进行改造,以实施注气试验.在逐步回撤导管过程中通过注气试验寻找出现食道压(Pes)扰动波的位置,定义此时气囊恰好进入食道内.以此位置为0 cm,分别在+15、+10、+5、0、-5、-10和-15 cm处进行呼气末阻断,分别在自主呼吸和被动通气的状态下测量Pes和气道压(Paw)的变化幅度(ΔPes、ΔPaw)及其比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20例患者,15例患者完成了自主呼吸和被动通气,2例患者仅完成了自主呼吸,3例患者仅完成了被动通气.① 所有患者均可通过注气试验引出扰动波,被动通气时出现扰动波的深度大于自主呼吸(cm:42.4±3.8比41.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与注气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② 无论是自主呼吸还是被动通气,随着导管逐步回撤,Pes均逐渐升高,在+5 cm处达到最高水平,之后逐渐降低.自主呼吸时,0、-5、-10 cm处ΔPes/ΔPaw比值处于理想范围(0.8~1.2),以0 cm处ΔPes/ΔPaw比值最接近1(0.98±0.15),-15 cm处ΔPes/ΔPaw比值(0.66±0.26)明显低于0 cm处(P〈0.05);被动通气时,-5 cm和-10 cm处ΔPes/ΔPaw比值处于理想范围,以-10 cm处ΔPes/ΔPaw比值最接近1(0.94±0.12),0 cm和-5 cm处ΔPes/ΔPaw比值明显高于-10 cm处(分别为1.43±0.31、1.12±0.14),而-15 cm处ΔPes/ΔPaw比值(0.68±0.23)明显低于-10 cm处(均P〈0.01).结论 通过注气试验可快速简便地找到理想的食道测压管位置,且具有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临床试验注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 Trials),NCT02446938.
陈晗陈晗徐明杨燕琳何璇
关键词:气道压呼吸衰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