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君
- 作品数:17 被引量:204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制研究
- 2025年
- 发展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双融合双促进的重要手段。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进而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点。为探究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起正向促进的中介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地理区域呈现“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趋势,在不同农业功能分区内呈现“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的分布趋势,在不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呈现农业技术创新高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低水平组的趋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农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优先布局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万君万君鲁煜晨
-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 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 2025年
-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有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拓展农业绿色发展新空间;通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跃升,生成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累农业绿色发展新优势。现阶段,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还面临农业适应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农业产业体系先进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经营体系先进科技应用程度不够,绿色技术市场发育度有待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仍存堵点,市场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等现实困境。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必须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 张琦张琦万君
-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 “新村民”的概念界定、时代特征及政策回应被引量:8
- 2022年
- 农民的社会流动现象历来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在自身生活、经济利益以及生活环境的需求驱动下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流动和迁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村民群体,农民流动也从最初“农村—城市”的单维度发展方向逐渐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多维度迈进,“新村民”职业从简单的“打工仔”变为农业、休闲旅游、经营管理等多种岗位,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活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新村民工作、社会权益相关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互促互进的社会发展机制。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阶段“新村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发展需求以及当时阶段的相关政策回应,探讨在不同发展导向下,中国农民在城乡间的穿梭和停留、前进与守望,为新时期城乡融合下农民社会流动的相关权益保障提出相关思考。
- 冯丹萌许天成万君
- 关键词:城乡融合社会权益
- 贫困县考核:机制创新与提升路径——基于甘肃、贵州两省基层干部视角的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我国经历了从"项目考核"到"贫困县考核"的转变历程。以制度文本为对照,以考核机制的直接作用对象——基层干部为问卷调研对象,可以发现,贫困县考核机制的贫困县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合理恰当,实现了分类考核;考核实施方式较为有效,实现了多主体参与;考核结果运用适度、得当。但仍然可以从考核体制、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实现提升。
- 万君张琦
- 制度设计及影响:贫困县考核机制效果评估——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由于考核机制在政府过程中较为强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贵州省对贫困县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问卷调查,对其改革进行制度设计、制度影响两方面的评估。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基本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贫困县考核制度;从制度实施上来看,在考核方式、考核程序方面做了较大探索。从制度结果上来看,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对贫困人口增收起到一定作用。但仍存在参与性不够、动态性和长期性考虑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 万君张琦
- “内外融合”:精准扶贫机制的发展转型与完善路径被引量:53
- 2017年
- 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是脱贫攻坚中重要机制,但需要对二者概念和各自功能作用进行重新反思,论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对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的系统梳理发现,精准扶贫强力推动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机制的总体特征是外源巨力推动下内源发展,外源推动占据重要地位,内源发展相对较弱但逐步显现,未来将必然呈现"内外融合"创新趋势。而这种机制完善创新效果和程度,则取决于外源推动的可持续能力、外源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贫困社区的内源发展能力、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的技术手段与实施策略等四个约束条件,由此论文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机制的几点建议。
- 万君张琦
- 关键词:内源发展
- 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 2024年
-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然。在2025年完成过渡期后,尽管我国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和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绝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对加快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 张琦万君宋志杰
- 关键词:脱贫攻坚帮扶机制低收入人口返贫常态化
- 考核机制助推贫困县如期脱贫被引量:3
- 2015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发出确保现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实践证明,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的制度手段之一就是加强、改善扶贫工作有关的考核机制。依托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帮扶措施,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扶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于贫困县来说,只有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才能确保扶贫规划顺利实施。
- 张琦万君
- 关键词: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扶贫资金
- 中国乡村振兴的测度、格局与逻辑被引量:12
- 2022年
-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 万君李顺强张琦
- 关键词:区域经济战略城乡融合
- 考核机制助推贫困县如期脱贫
- 2015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发出确保现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实践证明,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的制度手段之一就是加强、改善扶贫工作有关的考核机制。依托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帮扶措施,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扶贫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 张琦万君
- 关键词:脱贫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