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
- 作品数:17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从权利到正义:社会价值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及其旨归
- 2016年
- 在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权利是一个能撬动其他价值观的"阿基米德点"。权利能逻辑地推导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转化为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落实为人道、正义的社会目标。考察西方权利—正义观的历史生成及其价值旨归,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加深对权利—正义价值的认识,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赵威
- 关键词:社会价值体系阿基米德点权利正义
- 罗尼·佩弗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系统解读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道德是否相容的问题展开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在这一背景下,罗尼·佩弗以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自居,对马克思非道德论进行全面的反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解释框架,包括一个价值基础、两种分析维度、三个核心概念、四层基本判断,由此构成一个科学性与价值性相融合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赵威
-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容性
- 古代政治整合对华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促进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中,“治世”理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古代圣贤在追求治世、建构治道的过程中,借助政治整合贯彻价值整合,打造了一个“文以载道”“道洽政治”的结构功能系统:宗教为治世树立终极价值,哲学为治世阐发学理体系,政治为治世构筑综合框架,法律为治世建立秩序保障,历史为治世提供资治通鉴,伦理为治世塑造君子人格,教育为治世培育合格国民,风俗为治世改良社会土壤。这套战略设计既体现了古代国家理性自我保存与自我完善的紧张性,也促进了政治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一体化,有利于华夏文明的长期延续;但它未能在实践中把国家打造成人民与政权的利益共同体则是留给历史的一个遗憾。
- 赵威
- 关键词:文化共同体
- 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系统建构与政治旨归被引量:2
- 2018年
- 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有鲜明的文化自信,它以民族自我认同为逻辑起点,再延伸为一条文明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水乳交融的精神纽带,由此形成一个以华夏"文明"自信为现实载体,以实现"治世"为文化主旨,以"治国理政"为文化焦点,系统地展开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并通过国家的政治化渗透使之得到贯彻,成为支撑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文化力量。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借鉴古人的文化自信和"道统"意识,通过民族文化的"返本开新"定能开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道统,实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 赵威
- 关键词:文化自信
- 一致百虑,皆务为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聚焦
- 2024年
- 国内学术界通常在“中国哲学”的学科框架下研究传统思想,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果不纠缠于“哲学”的定性,而从古人“原始要终”的方法来还原圣贤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动机与目的,即可看出自从上古国家形成以来,“家天下”的政权垄断和“学在王官”的思想垄断便催生了专注于国家治理的官方文化,所谓“一致百虑,皆务为治”是也。具体表现为“坟、典言治一也”“六艺于治一也”“六家务治一也”“众史资治一也”“诗文赞治一也”等,一言以蔽之,“经典致治一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为“文以载道”的文化布局和“道洽政治”的“治世”追求。因此,与其把传统的思想文化定为“哲学”,不如把它视为国家治理文化更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 赵威
- 关键词:文以载道
- 道德公理、语境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兼容——凯·尼尔森对马克思道德观的融贯性辨析
- 2023年
-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英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中,加拿大教授凯·尼尔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兼容的立场,在考察两派观点及其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切入,以道德公理为依据,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衔接,最终导向一个以语境主义为核心的客观主义的逻辑框架。该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学理基础,但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标准衡量,他所谓超历史超文化的道德公理与语境主义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论证还是可商榷的。
- 赵威
- 关键词:唯物史观语境主义
- 先秦法家政治态度刍议——兼与朱汉民教授商榷
- 2018年
- 探析先秦诸子政治态度之差异,要在东周王官流散、道术为裂、百家蜂起、皆务为治这一共同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各家的学术背景来分析。法家作为政治当权派,其政治态度兼有国家本位与君主本位的二重性。国家本位是内源性的,它包含"治世"的内在逻辑;君主本位只是外生性的,它提供"治"世的机会条件。具体而言,身份差异、时代差异、区域差异、适然差异等又构成了影响法家政治态度的几个变量。
- 赵威
- 关键词:法家政治态度二重性
- “民心即天命”何以可能——《董仲舒政治哲学漫议》献疑被引量:1
- 2022年
- 探析董仲舒“民心即天命”的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追寻:1.对于先秦时代早已出现的“民心—天命”的政治思想,董子是推进了还是倒退了 2.董子政治哲学的主体为何?所谓“民心即天命”是否为它的核心诉求 3.在强势君主与集权时代的环境条件下,董子被边缘化的身份对推动这一政治理想何以可能?辨析表明:董子并未明显推进先秦的“民心—天命”的思想,反而有所后退;“民心即天命”并非其政治哲学的核心诉求;在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条件下,所谓“民心即天命”的政治哲学根本无法摆脱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 赵威王四达
- 关键词:政治哲学
- 西方学者视角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2024年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时所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分析二者之间关系时,西方学者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回避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运用各种学科既定研究范式来分析毛泽东思想,造成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抽象的对话对象,但又不是一种平等的思想理论的对话,而是以西方为中心、高姿态的审视。因此只有在理论平等基础上建构中国独立哲学社科体系,在元概念和基础理论上达成共识,才是科学认识二者关系的关键。
- 孙力杰赵威
-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传统文化西方中心论
- 从中国古代的天道信仰看权力伦理的系统建构
- “权力伦理”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圣贤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论述中已“脉络性”地包含着丰富的权力伦理思想,它大致可梳理为如下环节:一个以天道信仰为终极依据的权力来源;一套以政治、法律、伦理为系统结构的权力依托;一种以...
- 赵威王四达
- 关键词:权力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