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莹
-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帕金森病伴视幻觉的影响因素及与睡眠障碍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视幻觉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与PD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PD门诊就诊的187例Hohen—Yahr分期(H—Y分期)为1~3期的PD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有视幻觉(VH)组和无视幻觉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帕金森病常规的非运动并发症问卷(NMSquest)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调查PD患者睡眠情况,分析PD视幻觉的影响因素。结果(1)187例PD患者视幻觉的发生率为22.5%。(2)VH组与无VH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一部分评分,VH组明显高于无VH组[3.5(2,5)分比2(1,3)分,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明显高于无VH组[10(6.75,15)分比8(5,11)分,11(7.75,17)分比9(5,13)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生动梦境、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BD)发生率VH组显著高于无VH组(61.9%比40.7%,71.4%比47.6%,P〈0.05),日间嗜睡和不宁腿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睡眠量表评分VH组明显低于无VH组[111(92.75,128.25)分比123(109,135)分,P〈0.051。(4)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显示生动梦境的出现(P=0.045)、PDSS低分数(P=0.006)是PD视幻觉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Y分期1—3期PD患者视幻觉发生率为22.5%。生动梦境的出现及严重的睡眠障碍与帕金森病视幻觉出现独立相关。
- 武冬冬李淑华金丽莹金莹崔艺耀赵鸿刘慧菁马欣昕苏闻陈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幻觉睡眠
- 门诊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在不同运动亚型间的比较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中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以及两者与其运动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门诊就诊的187例帕金森病患者[Hohen-Yahr (H-Y)分期为Ⅰ~Ⅲ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评分.根据起始症状是否以震颤为主将患者分为震颤型(119例)和非震颤型(68例)两个亚组.同时入组年龄和性别与帕金森病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100名.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型修订版关于RBD的最低诊断标准,对帕金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符合临床诊断RBD的对象进行斯塔万格睡眠量表(SSQ)评分,比较两组中临床RBD的发生率.同时比较震颤型组和非震颤型组中临床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SSQ评分)、病程及UPDRS评分结果等,并分析临床RBD严重程度与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7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患有RBD者共87例(46.5%),与健康对照组(5/10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P =0.000).非震颤型与震颤型2个亚组在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震颤型患者的SSQ评分与UPDRS总分(r=0.266,P=0.028)和H-Y分期(r=0.263,P =0.030)均呈正相关.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的RBD发生率与运动亚型无关;帕金森病临床严重程度与RBD严重程度在非震颤型中存在正相关,在震颤型中没有发现相关性.
- 武冬冬苏闻李淑华何婧马欣昕刘慧菁金莹金丽莹崔艺耀赵鸿陈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眼球运动睡眠
- 帕金森病抑郁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95例以及常规体检的正常对照63名。记录帕金森病患者的性别、学历、发病年龄、病程等一般病史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Hoehn-Yahr分期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24,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患者抑郁、焦虑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帕金森病相关抑郁进行横断面资料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54.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19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HAMD平均得分为(8.74±5.51)分,其中不伴抑郁者89例(45.6%),伴随抑郁者106例(54.4%),且以轻度抑郁为主(95例)。伴抑郁与不伴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焦虑躯体症状[4(2,5)分与1(0,2)分,Z=-8.69,P=0.00]、认知因子[1(0,2)分与0(0,0)分,Z=-7.01,P=0.00]、阻滞因子[2(1,3)分与0(0,1)分,Z=-7.95,P=0.00]、睡眠因子[2(1,3)分与0(0,1)分,Z=-6.42,P=0.00]及绝望因子[2(1,3)分和1(0,1)分,Z=-7.16,P=0.00]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而在体重因子[0(0,0)分和0(0,0)分,Z=-1.28,P=0.20]、症状日夜变化[0(0,0)分和0(0,0)分,Z=-0.19,P=0.85]方面差异不明显。伴抑郁与不伴抑郁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30(22,44)分与14(5,24)分,Z=-7.03,P=0.00]、运动能力[6(2,13)分与1(0,5)分,Z=-3.67,P=0.00]、日常生活[4(1,8)分与1(0,4)分,Z=-2.81,P=0.01]、情感健康状态[5(2,11)分与0(0,2)分,Z=-5.82,P=0.00]、耻辱[2(0,5)分与0(0,1)分,Z=-3.10
- 金丽莹苏闻金莹李淑华马欣昕刘慧菁杜危蔡晓杰陈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生活质量
- 帕金森病相关抑郁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金丽莹苏闻李淑华金莹陈海波
- 帕金森病相关抑郁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金丽莹苏闻陈海波
- 帕金森病相关抑郁及其潜在剖面分析
- 目的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且经常伴随焦虑一同出现。本研究主要在搜集横断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抑郁伴随焦虑症状的潜在剖面分析研究,探究符合帕金森病伴随抑郁及焦虑的症状谱特点。方法搜集2012年12月至20...
- 金丽莹陈海波苏闻
- 文献传递
- 帕金森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神经精神症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调查209例PD患者的20项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神经精神症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时间、病程、认知水平、运动功能、抑郁、焦虑、睡眠、生活质量、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等的相关性。结果 PD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的前3位分别为动作迟缓(84.21%)、关心身体健康(66.51%)和焦虑(54.55%),发生率较低的症状为不合作、定向障碍和自知力障碍(均为5.26%)。BPRS的5个分量表即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两两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均P<0.01),其中思维障碍与敌对猜疑(r=0.477)、缺乏活力与思维障碍(r=0.441)、缺乏活力与敌对猜疑(r=0.429)之间呈中度相关。BPRS总分与受教育时间、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呈负相关,与年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3部分评分、修订Hoehn-Yahr(H-Y)分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与病程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无相关性(均P>0.05)。BPRS高分组(>35分)PD与BPRS低分组(≤35分)PD患者在年龄、起病年龄、UPDRSⅢ、PDQ-39、HAMA、HAMD和MMSE评分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HAMA和MMSE评分对BPRS总分影响最大(r2分别为0.196和0.270)。结论 PD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高且具多样性。MMSE评分越低,PD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
- 武冬冬李淑华苏闻蔡晓杰金丽莹金莹崔艺耀赵鸿陈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精神症状
- 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在不同运动亚型间的比较研究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及其两者与运动亚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北京医院神经内科PD门诊就诊的187例H...
- 武冬冬苏闻李淑华何婧马欣昕刘慧菁金莹金丽莹崔艺耀赵鸿陈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生活质量
- 帕金森病相关抑郁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目的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本研究主要在搜集横断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抑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搜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医...
- 金丽莹陈海波李淑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