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桂涛

桂涛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清朝
  • 1篇兄弟
  • 1篇正统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压力
  • 1篇商法
  • 1篇士人
  • 1篇事大
  • 1篇私有
  • 1篇私有产权
  • 1篇主体性
  • 1篇资本主义萌芽
  • 1篇瓦解
  • 1篇卫国
  • 1篇文质
  • 1篇李约瑟问题
  • 1篇交往
  • 1篇后金
  • 1篇恩情
  • 1篇法律

机构

  • 6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6篇桂涛

传媒

  • 2篇史林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清史研究
  • 1篇中国古代法律...
  • 1篇儒道研究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崇德改制”与“丙子之役”:朝中交往中的正统性问题被引量:4
2017年
在观念层面上,"崇德改制"与随后发生的"丙子之役"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特殊的意义及关联性。在朝鲜看来,"崇德改制"关涉整个天下秩序的变更,表达了金-清政权取代大明、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诉求。对于金-清政权而言,其诉求的正当性根据在于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而现实基础则是蒙古与朝鲜的臣服。相较蒙古,"小中华"朝鲜的归顺尤具特殊意义,它既能增强皇太极有德之君的形象,又能消解明朝支配天下的正当性基础。因此,征朝就成为清政权改号称帝后的当务之急。通过"丙子之役",清朝的军事征服将朝鲜纳入其政治框架,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效果,朝鲜仍然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
桂涛
关键词:清朝
“祛文务质”:18世纪文质视野下朝鲜本国观与清朝观的转变被引量:3
2018年
18世纪中叶,入关百年的清朝不但没有衰亡,反而愈发强盛,"胡无百年之运"逐渐丧失解释效力。对此,"文质论"为朝鲜士人思考此一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朝鲜前期,"文化""文雅"是朝鲜士人引以为傲的特质,文的价值远远高于质。17世纪,以军事对抗为直接契机,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文胜之弊"成为朝鲜君臣反省自身的基本方式。英祖朝(1724-1776)更将"祛文务质"上升为国策。与此同时,朝鲜士人对高丽、清朝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二者因以"简朴之制"立国而受到肯定。在此背景下,北学派士人洪大容构筑起文治日盛、难返于质的历史叙述,以此解释何以三代以降中国逐渐衰弱、夷狄占据中原的时间不断拉长,为理解清朝长期维持统治这一历史现象提供新的历史观。
桂涛
关键词:文质清朝
论“胡无百年之运”——17、18世纪朝鲜士人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及其瓦解被引量:6
2019年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最初一百年间,基于元朝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胡无百年之运"的观念,为朝鲜观察清朝、处理与清朝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框架。朝鲜士人将赴清朝观察到的种种现象,视作清朝即将衰败、准备逃回关外的表征。根据这一思维定势,朝鲜君臣相信,清朝北还之后必将侵扰朝鲜。这一形势判断为朝鲜国内诸如北伐论、加强武备等政治主张提供了正当性根据。百年已至,清朝持续繁荣。这个现象超越了朝鲜士人既有的历史经验,"胡无百年之运"失去了对现实的解释效力,明清易代在思想上引发的震动至此才真正显露出来。
桂涛
关键词:清朝
“小中华”意识:大明恩情?抑或朝鲜主体意识的萌生?被引量:1
2015年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朝鲜如何看待清朝这个由'夷狄'建立的王朝,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在早先的'朝贡贸易体系'研究视角下,朝鲜被视为明清两朝的模范朝贡国。不过,这一模范朝贡国的形象,近期受到了挑战。在'从周边看中国'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研究者使用更具有私人性质的材料,尤其是出使清朝的使臣所写下的游记,从中探寻朝鲜士人对清朝的直观体验.
桂涛
关键词:主体性
“丁卯之役”后金鲜实质矛盾探析被引量:4
2015年
"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虽约为"兄弟之国",但围绕着对明关系的问题,双方对"兄弟之盟"的理解却存在分歧。后金试图以"兄弟之盟"解除明朝与朝鲜的君臣关系,消解明朝天下共主的地位,将朝鲜组织进自己的天下秩序中。朝鲜则以"事大"维系明朝与它的君臣名分,以"交邻"来处理它与后金的"兄弟之盟"。此后十年双方在岁币、关市、刷还、使臣接待等问题上纷争不断,其背后的实质则是名分之争。后金在名分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要取得与明朝同等的地位,这使得朝鲜无法继续在"事大"与"交邻"的架构中缓和双方的矛盾。
桂涛
关键词:事大后金
经济发展如何改变制度规范?——读邱澎生著《当经济遇上法律》
2019年
明清中国果真处于停滞状态吗?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清史研究者。尽管学界普遍承认16~18世纪经济增长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可是,对于这一经济成就究竟意味着什么,研究者始终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是将晚明以来的经济成就看作高水平陷阱、没有发展的增长,还是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在所有研究者背后始终潜藏着一个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针对这个问题,研究者提出种种解释,诸如人口压力、清朝入主导致专制主义统治加强、中国未能出现保障私有产权的法律规范等等。毕竟,明清时期的中国既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也未能出现类似近代西欧民法、商法的法律体系。这样,无论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在李约瑟问题的背景之下,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归结到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变化,明清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桂涛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李约瑟问题私有产权人口压力商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