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丝雨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川崎
  • 4篇川崎病
  • 3篇儿童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抗体
  • 2篇免疫荧光法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抗内皮细胞
  • 2篇抗内皮细胞抗...
  • 2篇抗体
  • 2篇患儿
  • 2篇间接免疫荧光...
  • 2篇核型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增多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殷丝雨
  • 6篇刘丽莎
  • 3篇李喆倩
  • 3篇韩勍
  • 2篇韩晶晶
  • 2篇高岭
  • 2篇谈诚
  • 1篇李松涛
  • 1篇于汉卿
  • 1篇陈红兵
  • 1篇朱纯亮
  • 1篇许晨晨
  • 1篇任晓艳
  • 1篇张小琼
  • 1篇褚莉莉
  • 1篇潘梅
  • 1篇戴锦程

传媒

  • 2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错配PCR鉴别小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与野生型斑马鱼
2016年
目的:利用错配PCR鉴别小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与野生型斑马鱼。方法:将突变型斑马鱼杂合子F1杂交,收集胚胎裂解获得粗基因组模板,进行第1次PCR基因分型,经凝胶电泳后确认,对单条带产物的模板进行第2次PCR基因分型(利用错配PCR引物),再次经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利用错配PCR引物进行基因分型,纯合子PCR产物为单一条带,而野生型PCR产物无条带。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省时省钱,可用于小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与野生型斑马鱼的鉴别。
韩勍戴锦程殷丝雨衣鲁江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纯合子斑马鱼野生型
矮小儿童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及种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找到矮小的病因,对症治疗。方法收集2016—2017年到本院遗传室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以矮小为主诉的儿童,共182例,年龄1岁至15岁,排除明显的21-三体面容和骨发育方面的疾病,查找染色体核型有无异常,从而对症治疗。结果182例身材矮小的儿童中,正常核型136例,异常核型4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率25.3%。其中女性患者共有144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女性患者45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1.3%;男性患者共有38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男性患者1例,占所有男性患者的2.6%。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矮小的原因之一,尤其女性矮小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远高于男性,应该引起重视,否则错过治疗时机,将影响生长、性腺发育等。
许晨晨潘梅褚莉莉殷丝雨
关键词:儿童性染色体常染色体
江苏省南京市2012-2014年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了解南京市川崎病(KD)患儿的发病情况、分布、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2-2014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的 KD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14年该院共报告 KD 患儿1446例,其中完全 KD 占78.5%,不完全 KD 占21.5%;男女之比为1.7241,发病季节以春夏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其中1岁以下者占30.49%,5岁以下占89.56%,≥5岁占10.44%;发热1438例,占99.45%,结膜充血1347例,占93.15%,杨梅舌1060例,占73.32%,四肢末端改变748例,占51.76%,皮疹1086例,占75.08%,淋巴结肿大664例,占45.89%。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病例共131例,占9.05%,男女之比为3.021;复发病例14例,复发率0.97%。结论KD 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是儿童较常见疾病,应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减少该病的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谈诚殷丝雨李喆倩任晓艳刘丽莎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
川崎病患儿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刘丽莎李喆倩韩勍殷丝雨于汉卿
EB病毒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血标本进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核酸及EBV血清学检测,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疾病诊断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5/2020-0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5例患儿病例资料,同时选择40例同年龄段择期手术患儿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法检测外周血中EBV核酸载量,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清中EBV抗体。观察两组患儿EBV核酸载量、衣壳抗原IgM(VCA IgM)、衣壳抗原IgG(VCA IgG)、早期抗原IgM(EA IgM)和核心抗原IgG(NA IgG)、衣壳抗原IgA(VCA IgA)和核心抗原IgA(NA IgA)的表达情况。结果 EBV DN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75.6%(62/85)及7.5%(3/40)。VCA IgM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92.9%(79/85)及5%(2/40),VCA IgG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37.6%(32/85)及15%(6/40),EA IgM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8/85)及2.5%(1/40),NA IgG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27.1%(23/85)及20%(8/40),VCA Ig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15.3%(13/85)及0%(0/40),NA IgA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分别为4.7%(4/85)及0%(0/4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患儿外周血中可检出EBV DNA和特异性抗体,以VCA IgM和EA IgM多见。此外,同一患儿EBV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不吻合时,临床应该联合检测抗原抗体避免疾病漏诊误诊。
刘丽莎张峰殷丝雨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清学检查抗原儿童
探讨儿童染色体检查异常核型的类型和频率
2016年
染色体疾病属于一种遗传病,在临床极为常见,10%左右的遗传性疾病为染色体疾病[1],由于临床无法治愈,因此该疾病将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带给了患儿家庭及社会[2]。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染色体畸变的频率,明确筛查及干预的重点,将科学依据提供给遗传咨询,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99例进行染色体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
许晨晨张小琼潘梅褚莉莉殷丝雨
关键词:染色体检查染色体疾病异常核型三体遗传性疾病性反转综合征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底物抗原,分别检测2019年1—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川崎病病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中IgG-AECA的表达情况,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者29例。同时选取40例因呼吸道感染发热病儿和30例择期手术病儿作为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期川崎病组IgG-AECA阳性率为41.2%(33/80),显著高于一般发热组[15.0%(6/40)]和正常对照组[0%(0/30)];与急性期相比,川崎病病儿恢复期IgG-AECA阳性率[20.0%(16/80)]下降,但仍高于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伴有CAL的川崎病病儿急性期血清IgG-AECA阳性率为55.2%(16/29),明显高于无CAL病儿[29.0%(15/51)](P<0.05)。此外,IgG-AECA阳性川崎病病儿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率(ESR)等炎性指标明显高于AECA阴性病儿(P<0.05),IgG-AECA高滴度组病儿外周血WBC、CRP和ESR高于低滴度组(P<0.05)。结论IgG-AECA在川崎病病儿特别是合并CAL病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其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及CAL的发生,血清AECA的检测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丽莎韩晶晶殷丝雨高岭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抗内皮细胞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
儿童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中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中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 AE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0例HSP患儿(HSP组)和40例HSPN患儿(HSPN组),匹配40例择期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这些患儿血清中IgG-AECA及IgA、IgM、IgG、IL-1β、sIL-2R、IL-6、IL-10、TNF-α的表达水平。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IgG-AECA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关联,将70例HSP和HSPN患儿分为IgG-AECA阳性组和IgG-AECA阴性组,分析两组间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HSP组、HSPN组和对照组间IgG-AEC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AECA阳性组患儿血清中IgA、IgM、IgG、IL-1β、sIL-2R、IL-6、IL-10和TNF-α水平均高于IgG-AECA阴性组(P<0.05)。结论:IgG-AECA对HSP及HSPN的诊断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李松涛顾伟殷丝雨李喆倩高岭刘丽莎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抗内皮细胞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儿童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活化HUVECs NF-κB并促进MMP-9分泌被引量:5
2015年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尤以冠状动脉为明显,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目前,KD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刘丽莎朱纯亮韩勍殷丝雨谈诚韩晶晶陈红兵
关键词:川崎病HUVECS后天性心脏病急性期KAWASAKI全身性血管炎
嵌合核型真两性畸形一例
2018年
患儿14个月,男性表型。因“隐睾”于当地医院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才发现不是隐睾,故来我院进一步检查。患儿系第1胎足月产,出生时未发生窒息,发育良好。其母孕期无服药史,未接触有害物质。患儿父亲28岁,母亲26岁,非近亲结婚,智力表型正常。
许晨晨张小琼褚莉莉潘梅殷丝雨
关键词:真两性畸形睾丸下降固定术有害物质近亲结婚患儿足月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