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洪涛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节
  • 2篇细胞
  • 2篇胶质
  • 1篇蛋白
  • 1篇地平
  • 1篇蝶窦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硬化
  • 1篇血清
  • 1篇预后
  • 1篇预后标志物
  • 1篇治疗急性脑出...
  • 1篇肉瘤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 1篇神经病理性
  • 1篇神经病理性疼...
  • 1篇神经节苷脂
  • 1篇生存期

机构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大连市中心医...

作者

  • 6篇吕洪涛
  • 4篇解丽丽
  • 2篇刁剑霞
  • 1篇王梓晗
  • 1篇孙锡同
  • 1篇李福荣
  • 1篇刘荣耀
  • 1篇许瑞雪
  • 1篇赵红玲
  • 1篇王苏平
  • 1篇李俊
  • 1篇王翠
  • 1篇张美艳
  • 1篇隋晓雯
  • 1篇孙一鸣
  • 1篇徐晓琳
  • 1篇李芳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NMO)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研究GFAP水平与NM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4月的NMO患者27例和27例健康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样品吸光度,计算出GFAP的浓度。结果NMO患者组的血清GFA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O患者组的血清GFAP浓度高于对照组。血清GFAP浓度与NMO之间有关联。
解丽丽孙一鸣张美艳刁剑霞王苏平吕洪涛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血清
LysM结构域1基因甲基化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与无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探讨其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相关数据,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RFS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胶质母细胞瘤独立预后标志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通过比较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筛选出23个差异甲基化的CpG位点,这些CpG位点对应20个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中仅LysM结构域1(LYSMD1)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9)。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LYSMD1高表达患者的RFS较LYSMD1低表达患者明显延长(P=0.0313)。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YSMD1(多因素分析,HR=0.583,95%CI:0.384~0.886,P=0.012)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LYSMD1低表达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具有高复发风险。转染LYSMD1 cDNA至胶质瘤细胞后,与阴性质粒转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减弱(P<0.05)。结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中LYSMD1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表达水平下调。LYSMD1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和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吕洪涛李俊孙锡同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甲基化预后标志物
蝶窦内孤立性粒细胞肉瘤1例
2020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以头痛20 d为主诉于2017年11月15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头痛以右侧颞部为甚,伴恶心呕吐,无四肢无力、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200/100 mm Hg,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控制血压,痛风病史9年;神经查体无异常,肿瘤标志物、血象未见明显异常。头CT示蝶窦扩大,蝶窦壁骨质破坏,斜坡骨质受累,恶性可能(图1 A^B)。
林东华吕洪涛刘荣耀
关键词:蝶窦粒细胞肉瘤
白细胞介素17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研究IL-17水平与M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7例MS患者和27例健康人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ELISA)检测样品吸光度,计算出IL-17水平。结果 MS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患者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
解丽丽李福荣隋晓雯王梓晗王翠吕洪涛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白细胞介素17
磷酸化P3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作用机制
2018年
目的 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慢性压迫模型,探讨磷酸化P38(p-P3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切开皮肤与肌肉)、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组(CCD组,L_3与L_4背根神经节插入不锈钢棒)、治疗组(行CCD手术并注射SB203580)。SB203580分别于术前1d,术后1,7d鞘内注射。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5、7、14 d检测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DRG中p-P38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CD组术后p-P38水平增加(P<0.05);与CCD组比较,治疗组大鼠DRG中p-P38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CCD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明显降低(P<0.01);与CCD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CCD组、治疗组大鼠对热刺激缩腿反射时间明显缩短(均P<0.01)。CCD组、治疗组大鼠比较热刺激缩腿反射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p-P38表达升高,进而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
解丽丽吕洪涛许瑞雪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磷酸化P38背根神经节
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出血病人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各项评分以及脑水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面积及体积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神经节苷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病人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解丽丽徐晓琳刁剑霞李芳赵红玲吕洪涛
关键词:尼莫地平神经节苷脂急性脑出血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