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昫
- 作品数:16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及脾气虚证NLRP3/IL-1β的表达差异性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比较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HPGD)不同证型、不同病种胃黏膜中炎症关键因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GD脾胃湿热证的发病实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 RT-PCR)法检测95例HPGD患者(病例组,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胃癌12例;脾胃湿热证62例、脾气虚证33例)和9例正常受试者(正常对照组)胃黏膜中NLRP3和IL-1β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黏膜病理切片美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结果】(1)HPGD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82.26%(51/62)、75.76%(25/33),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有高于脾气虚证患者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PGD病例组患者胃黏膜NLRP3和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表现出胃癌患者表达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表达水平高于脾气虚证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受试者胃黏膜中NLRP3和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高于Hp阴性受试者(P<0.05);胃癌患者癌组织中NLRP3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远癌组织(P<0.05),而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有高于远癌组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通过诱发NLRP3和IL-1β高表达引起炎症反应,脾胃湿热证可能是Hp感染后的内在病理因素之一,与Hp感染协同参与HPGD由良性到恶性的变化过程。
- 廖晓意陈昫唐舒婷樊冬梅兰绍阳胡玲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白细胞介素1Β
- 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 2024年
-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形态和功能不可逆性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胰腺实质破坏、胰腺腺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出现胰腺萎缩、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管扩张或狭窄、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及血管病变等改变,最终导致反复胰源性腹痛、胰腺内分泌和(或)外分泌功能不全[1]。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刘凤斌唐旭东文艺李培武陈昫赵利娜杨泽虹侯政昆庄昆海洪日
-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胰腺腺泡中医诊疗胰管扩张胰腺内分泌间质纤维化
- 一种止泻组合物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止泻组合物,所述止泻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18~22份的丁香、28~32份的广木香、18~22份的肉豆蔻、18~22份的白蔻仁、28~32份的藿香、28~32份的白芷、18~22份的防风和8~12份...
- 刘凤斌陈斌李培武杨云英庄昆海潘静琳江晓涛何龙樊冬梅侯江涛陈昫汪双双
- 文献传递
- 补气活血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排便推力不足型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评价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价补气活血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排便推力不足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DD-IDP)的疗效。【方法】将41例FDDID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给予补气活血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疗程均为20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便秘结局量表(PRO)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便秘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肛门直肠测压和盆底肌电测量结果,并评价2组疗效。【结果】(1)治疗20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52.3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评分、PRO评分、SAS和SDS评分、PAC-QOL评分、肛门直肠测压和盆底肌电测量结果等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对FDD-IDP具有较好疗效,补气活血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生物反馈治疗。
- 侯江涛金燕曹金仪陈昫赵利娜卜海玲陶双友陈斌
-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补气活血法
- 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的胃黏膜菌群特征及炎症水平分析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收集10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样本,其中脾胃湿热证70例,脾气虚证37例,同时招募平和体质健康受试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胃黏膜样本菌群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NLRP3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菌群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脾气虚证组患者胃黏膜菌群的门水平物种丰度无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幽门螺杆菌属为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的胃黏膜标志菌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NLRP3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胃黏膜菌群结构差异、炎症水平升高可能是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内在生物学机理。
- 廖桂彬唐舒婷廖晓意兰绍阳胡玲陈斌樊冬梅李培武陈昫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
-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证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吴茱萸4‑250份、醋延胡索4‑250份、丁香3‑200份、肉桂4‑250份、细辛3‑200份。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证的简便易行、疗效显...
- 刘凤斌陈斌李培武杨云英庄昆海潘静琳廖柳何龙樊冬梅侯江涛陈昫汪双双
- 文献传递
- 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中药组合物
-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计,组方剂为:黄芪15克、五指毛桃20克、白术10克、半枝莲20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珍珠母15g、枳壳10克。如上所述治疗慢性萎缩性...
- 李培武杨泽虹刘凤斌文艺潘静琳陈昫江晓涛
- Hp相关胃病病理演变及不同证候IL-1β蛋白差异表达特征
- 2024年
- 目的通过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的定性定位分析,探索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HpGD)病理演变及不同证候的蛋白差异表达特征。方法收集548例HpGD受试者临床四诊资料,其中92例为常规体检受试者,456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癌患者。所有受试者辨证分为无症状者、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气虚、瘀血内阻证5组。所有受试者在胃窦或胃黏膜病变处钳取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美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情况;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分为相对正常、炎症、萎缩、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胃癌6组;Elivision plus标记法检测IL-1β蛋白并观察胃黏膜上皮表层、胃小凹、固有层腺体区的表达差异。结果与炎症组比较,Hp阴性者中IL-1β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表达增高(P<0.05);与相对正常及炎症组比较,Hp阳性者IL-1β蛋白在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组表达增高(P<0.05),且重度异型增生组表达高于萎缩及癌前病变组(P<0.01)。不同证候间可见Hp阳性者中脾胃湿热证表达强度最高的趋势。胃黏膜上皮表层、胃小凹和固有层腺体区的IL-1β蛋白表达主要定位在胞浆,胞膜、胞核也见少量表达。随着胃黏膜从上皮表层、胃小凹到固有层腺体区,以及病理表现异型增生、肠化、癌变阶段,IL-1β蛋白胞浆表达强度不断增强(P<0.05)。结论IL-1β可能主要通过胞浆表达及Hp感染协同参与HpGD病理演变,且Hp感染、脾胃湿热证与IL-1β高表达或可为HpGD胃黏膜恶性病理演变提供早期预警信号。
- 王奕琛李玉萍张云展陈昫陈昫代云凯罗琦罗琦兰绍阳陈苇菁
- 关键词:证候特征
- 基于长桑君脉息法应用大柴胡汤辨治急性胰腺炎经验被引量:10
- 2022年
-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中医理论认为“通腑泄热”法是其治疗关键,大柴胡汤作为“通腑泄热”的经典代表方剂之一,在急性胰腺炎中被广泛使用且疗效显著。长桑君脉息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根据患者脉搏和呼吸次数比,大于5者为脉躁,进而使用大柴胡汤治疗。笔者在临床上选择急性胰腺炎中属于脉躁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患者症状能够快速缓解,病程缩短,疗效切确。长桑君脉息法指导大柴胡汤应用的辨证论治过程,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可供临床借鉴参考。
- 洪日陈昫范文雯李树森
- 关键词:大柴胡汤急性胰腺炎
- 中医特色综合疗法治疗阳明腑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综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特色综合疗法组(治疗组)和临床基础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的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呕吐、肠鸣音)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纠正电解质及腹平片方面,治疗组有优于对照组倾向,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特色综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良好的疗效。
- 侯江涛陈昫杨晓军刘凤斌
- 关键词: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