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捷
-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重回“上镜头性”——一次对影像观念的溯源性探究被引量:3
- 2022年
-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追溯“上镜头性”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内涵,以此为基础发现这一概念与影像本体之间的关联性,重新反思法国早期理论对“上镜头性”的构想。本文认为,不同时期的理论家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围绕现实和情感两个面向展开。在依托符号学和人类学重思“上镜头性”理念时,尽管巴特与莫兰的差异极大,但二者都将真实和虚构作为基础来定位摄影和电影的影像本质。“上镜头性”的这层双重特性,正是它与影像的直接关联,这一点在米特里、德勒兹等人对影像的研究和分类视野中,得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深入阐释。
- 吴思捷余韬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电影理论
- 小说到电影的叙事变奏及呈现技巧——以《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例
- 2013年
- 基于此,以传统的叙事模式切入,试图对比《本杰明巴顿奇事》原著与改编的电影之间的区别。原著传递出的是一种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来理解的意象或概念,菲茨杰拉德笔下是一个无情节线的故事,它是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而逐步前进的。但是在电影中大卫·芬奇却通过原著没有的老人院为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大道理,诸如生与死,来与去这些辩证的哲学观点。
- 吴思捷
- 关键词:隐喻荒诞现实主义
- 儿童动画的“教”与“乐”——评《巧虎》系列动画
- 2019年
- 《巧虎》系列产品自2006年进入中国以来,在十几年时间里成为了最受孩子和家长欢迎的儿童动画之一。本文从儿童动画'寓教于乐'的核心功能入手,分析了《巧虎》系列动画在'教'与'乐'方面的设计策略,通过对其在主题选择与表达、叙事技巧及互动开发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该系列动画成功的内因,希望为中国儿童动画的创作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 余韬吴思捷
- 关键词:寓教于乐叙事策略
- 电影悬念建构问题刍议——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互动电影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建构悬念"这一电影叙事中的重要问题。悬念普遍存在于电影作品的叙事之中并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对悬念概念及生产机制的理论梳理,有助于解决电影叙事建构中的实践问题。文章从悬念的一般特性入手,从时间维度探究了其产生的基础,再深入分析悬念在情节和视听两个层面的建构和呈现,最终结合起当代电影理论与接受理论,尝试将悬念置入一个较广泛的研究背景下,以获得对其更完善的认知。
- 余韬吴思捷
- 关键词:电影叙事
- 基于认知、媒介和语用的符号学新路径——浅谈罗杰·奥丹的符号语用学被引量:2
- 2021年
- 传统的符号学关注文本,观众由电影建构,陈述过程内在于文本,文本建构中"语境"的意义一直没有得到重视[1]。罗杰·奥丹的符号语用学(Semio-Pragmatics)则是一门旨在研究影片生产与接受过程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文本意义的建构,还强调文本之外的空间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对我们理解意义带来的改变。语用的立场使得符号学家能从更广泛的生产流通实践中考察人与物或媒介之间的关系,进而落回到对文本的阐释中,它综合了结构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的方法和路径。本文从观众、空间、体制和模式等领域分析了奥丹语用学核心概念与传统符号学的关系。他的研究为符号领域提供了一个解释模型或策略,开辟了一条重新理解观众的路径。如同一把扫除蒙蔽在研究者精神意识上灰尘的扫帚,让当今的影片分析或电影研究拥有了新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作为物的媒介技术和作为人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天的电影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余韬吴思捷
-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