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雷
-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与贝那普利单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被引量:44
- 2011年
- 目的 评价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片剂与贝那普利片单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3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洗脱期后,再给予4周贝那普利片10 mg单药治疗,220例平均坐位舒张压(SeDBP)仍≥9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10 mg)/氨氯地平(5 mg)固定剂量复方片剂组(复方制剂组,1片/d,n=113)和贝那普利片单药组(单药治疗组,20 mg/d,n=107),治疗4周末两组诊室SeDBP≥90 mmHg者剂量加倍.SeDBP<90 mm Hg者续服原剂量,共随机双盲治疗8周.以总有效率和SeDBP下降差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其中74例患者(复方片剂组38例,单药组36例)完成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作为降压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 随机、双盲治疗8周末,复方片剂组SeDBP下降值为(11.7±6.8)mm Hg、达目的 血压占65.7%、总有效率为88.5%;单药治疗组SeDBP下降值为(7.7±6.9)mm Hg、达目的 血压占35.5%、总有效率为65.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复方制剂组和单药组的舒张压/收缩压(DBP/SBP)的谷/峰比率(T/P)分别为83.1%/76.0%和85.8%/79.5%(P<0.05).复方制剂组与单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8%和35.5%(P<0.01).结论 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贝那普利单药治疗,且有良好的耐受性.
- 樊朝美闫丽荣陶永康王莉刘玉清高明明王燕妮李成祥王效浣卢晓雷庞会敏李一石
- 关键词:高血压贝那普利氨氯地平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水平变化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 α水平与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 6例心衰患者和 5 1例对照组血清TNF α水平 ,心衰患者按心功能级别分组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衰患者各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Ⅳ级最高 ,Ⅲ级次之 ,Ⅱ级最低 ,心功能分级逐渐加重 ,TNF α水平增高越明显 ,同时比较两组病因不同心衰患者血清TNF α水平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TNF α不仅参与心衰的发生 ,而且加速了心衰的发展 ,血清TNF α水平增高反映了心衰的严重性。
- 杨晓彤刘永斌张义江王毓贵高喻明卢晓雷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充血性心力衰竭
- 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临床使用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开通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30例)及重组链激酶组(30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20mU,分2次,每次10mU,间隔30min快速静脉推注;重组链激酶组予重组链激酶150×104U溶于5%葡萄糖100ml内60min内静脉滴注。通过临床间接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开通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血管开通率由临床间接指标评价,随后由急诊或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开通时间为从静脉给药结束至ST段回落≥50%时间。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瑞替普酶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短于重组链激酶组〔(0.94±0.16)vs(1.20±0.29)h,P<0.05〕,血管开通率略高于重组链激酶组(90.0%vs76.7%,P>0.05),轻度出血率略低于重组链激酶组(6.7%vs1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在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上优于重组链激酶,在增加血管开通率、减少出血率上较重组链激酶有更大获益趋势,发病6h内的AMI患者可以首选。
- 李华承卢晓雷邹志方李陶
- 关键词:瑞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心肌梗死急性静脉溶栓
- 颈内静脉途径漂浮导管与股静脉途径普通导管临时起搏的疗效分析
- 2012年
- 目的通过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及股静脉使用普通导管2种方法临时起搏的比较,探讨2种方法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心脏起搏病例,其中应用颈内静脉途径漂浮导管临时起博32例(漂浮导管组),股静脉途径普通导管40例(普通导管组)。比较2组静脉穿刺时间、导管植入时间、起搏阈值、72h导管脱位率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起搏,漂浮导管组穿刺时间[(90.0±30.1)vs(88.6±34.2)s]、导管植入时间[(182.2±50.5)vs(162.1±44.4)s],与普通导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起搏阈值[(0.65±0.21)vs(0.50±0.16)mV]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均能保证有效的心脏起博。结论经颈内静脉途径漂浮导管与股静脉途径普通导管临时起搏相比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更适合无X线指导床旁临时起搏。
- 李华承卢晓雷邹志方李陶
- 关键词:颈内静脉股静脉漂浮导管临时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