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新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型心
  • 3篇预后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胸痛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脑脊液
  • 2篇开颅
  • 2篇开颅手术
  • 2篇降钙素
  • 2篇降钙素原
  • 2篇梗死
  • 2篇ST段
  • 2篇ST段抬高
  • 2篇ST段抬高型
  • 2篇ST段抬高型...
  • 1篇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心肌梗死治疗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张国新
  • 3篇李长顺
  • 3篇张献辉
  • 1篇刘峰
  • 1篇朱团结
  • 1篇刘会平
  • 1篇徐云峰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3篇2021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无肌病性皮肌炎并急进型间质性肺病变1例并文献回顾
2016年
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合并急进型间质性肺病变(RP-ILD),国外报道较多,国内罕见,本文将遇到的1例予以报道并做相关文献复习。1病历摘要患者,女,57岁,因"乏力、咳嗽1月,发热1天"入院。既往体健,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疲倦,自觉活动耐量减低,食纳减退,伴咳嗽,昼夜频率一致,干咳为主,无咳痰,咳嗽剧烈时感胸闷,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未予重视。
隋明亮顾蓓茜张国新朱团结
关键词:无肌病性皮肌炎
脑脊液降钙素原对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检测脑脊液降钙素原(PCT)对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PNBM)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ICU收治的怀疑为PNBM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当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PCT检测.留取脑脊液行常规、生化、PCT检测及脑脊液培养.根据PNBM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PNBM(感染组)与非PNBM(非感染组).结果 15例(44.12%)患者(感染组)符合PNBM诊断标准,余19例为非感染组.在怀疑感染当天感染组患者脑脊液PCT浓度(中位数为0.50 μ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中位数为0.2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PCT曲线下面积为0.846,高于其他传统指标曲线下面积,脑脊液PCT理想的最佳诊断PNBM的水平为0.42 μg/L,该临界值的敏感度为80.0%,特异性为73.7%.结论 脑脊液PCT诊断PNBM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传统指标,脑脊液PCT对早期PNBM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张国新隋明亮张劲松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降钙素原脑脊液开颅手术
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探讨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一2016年12月苏州九龙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急诊PPCI患者214例的临床病例。这些患者分为胸痛中心建设前组(95例)和胸痛中心建设后组(119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病一球囊扩张(symptoms to 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S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FMC2B)、入门-球囊扩张( 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D2B)时间变化,同时记录患者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S2B中位时间分别是192min和1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FMC2B中位时间分别为98min和9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D2B中位时间分别为94min和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胸痛中心建设后患者随访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胸痛中心建设前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能有效缩短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张国新李长顺李恒涛高丽娟李庚张献辉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时间胸痛中心
髓过氧化物酶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缺血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缺血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7年10月一2019年6月在苏州九龙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怀疑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胸痛中心急性胸痛诊治流程,所有怀疑缺血性胸痛患者入抢救室进行诊治,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即刻,外周静脉采血获取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浆MPO和OX-LDL水平,并记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缺血性胸痛组和非缺血性胸痛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两组患者血浆MPO和OX-LDL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所有入选患者两种血浆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共计142例,缺血性胸痛组(99例),非缺血性胸痛组(43例),两组患者血浆MPO水平分别为94.54(77.65,108.85)ug/L和84.48(79.32,94.58)p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血浆OX-LDL水平分别为14.02(10.32,18.25)ug/L和10.87(8.52,12.87)u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同时发现所有入选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0.845,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缺血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国新张献辉李长顺郑光华凡华李恒涛李庚经莹
关键词:缺血性胸痛髓过氧化物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5月该院急诊收治的8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急救治疗差异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均为43例。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救治策略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推注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生理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降至(109.67±5.28)mmHg、(70.95±2.11)mmHg、(87.42±7.12)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36.22±4.39)mmHg、(85.36±2.69)mmHg、(99.13±5.43)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55、27.639、8.576,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63%,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在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中增加使用胺碘酮可有效提升救治疗效,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心率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增加,安全性较高。
李恒涛张国新郑光华汤卫兵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治疗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病例资料.以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患者作为A组;以救治体系建立后的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患者作为B组.记录患者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90 d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及其他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与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入选221例STEMI患者,A组83例,B组138例.与A组比较,B组S2B时间、FMC2B时间和D2B时间均明显缩短〔S2B时间(min):180(140,210)比201(154,225),FMC2B时间(min):89(78,100)比94(83,107),D2B时间(min):66(62,70)比85(72,99),均P〈0.05〕,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心力衰竭:20.3%比32.5%,全因死亡:1.4%比7.2%,其他相关不良事件:23.2%比36.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可以减少90 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优势比(OR)=1.904,95%可信区间(95%CI)=0.968~1.004,P=0.048;全因死亡:OR=11.724,95%CI=0.955~1.048,P=0.013;其他相关不良事件:OR=1.925,95%CI=1.049~3.530,P=0.034〕.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减少90 d心力衰竭、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张国新李长顺李恒涛高丽娟李庚张献辉郭洁游斌权刘峰
降钙素原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其动态变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对开颅术后怀疑颅内感染的3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当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PCT检测。留取脑脊液行常规、生化、PCT检测及脑脊液培养,并于感染后第1、2、3、5、7、9、11天对颅内感染患者行血清及脑脊液PCT监测。将患者分为颅内感染组与非颅内感染组,其中颅内感染组再分为感染控制组与感染未控制组,并观察PCT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有16例患者(43.24%)符合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断标准,在怀疑感染当天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和脑脊液PCT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PCT诊断颅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高于其他指标曲线下面积,其临界水平为0.425μg/L,该临界值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1.4%。监测感染组患者脑脊液PCT动态变化,发现感染控制组的脑脊液PCT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感染未控制组都仍保持在相应水平。结论血清PCT和脑脊液PCT在早期诊断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均具有一定价值,脑脊液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高,脑脊液PCT动态变化对病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国新隋明亮张劲松
关键词:颅内感染降钙素原脑脊液开颅手术
MicroRNA-155联合MicroRNA-127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55(MicroRNA-155)联合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27(MicroRNA-127)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ARDS患者为对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MicroRNA-155、MicroRNA-127水平。随访28 d,统计ARDS患者生存情况,并依据其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DS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及两者联合对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56例ARDS患者病死率为19.64%%。死亡组病情为重症患者占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血清MicroRNA-155及MicroRNA-127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DS病情为重度、SOFA评分、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均为影响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3.442、2.878、2.804、3.184,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对ARDS患者预后连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24、1.48,两者联合的特异度为95.56%,高于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单独进行评估的特异度,且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两者联合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AUC为0.892,高于其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血清MicroRNA-155、MicroRNA-127两者联合对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可作为评估ARDS患者预后有意义。
凡华张国新李庚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血症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查找有关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患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实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共计1 209例受试者(试验组615例,对照组59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单用乌司他丁或血必净或仅使用常规方案治疗脓毒症患者相比,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能够明显降低患者28天及7d后的病死率[RR=0.64,95%CI(0.43,0.95),P=0.026;RR=0.46,95%CI(0.32,0.66),P<0.01],降低患者7d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WMD=-4.92,95%CI(-6.55,-3.3),P<0.0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WMD=-3.11,95%CI(-3.96,-2.26),P<0.01],以及平均ICU住院时间[WMD=-3.41,95%CI(-4.22,-2.61),P<0.01]。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联用优于单用血必净、乌司他丁及常规治疗方案,但仍需长期随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评价。
隋明亮顾蓓茜张国新徐云峰刘会平
关键词:血必净乌司他丁脓毒症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