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靳园园

靳园园

作品数:41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新生儿
  • 13篇腹腔
  • 13篇腹腔镜
  • 12篇手术
  • 12篇术后
  • 9篇外科
  • 9篇闭锁
  • 8篇先天
  • 8篇先天性
  • 7篇预后
  • 6篇小儿
  • 6篇畸形
  • 5篇婴儿
  • 5篇直肠
  • 5篇外科手术
  • 4篇胆道
  • 4篇胆道闭锁
  • 4篇诊治
  • 4篇结肠
  • 4篇儿童

机构

  • 38篇山西省儿童医...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儿童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1篇靳园园
  • 30篇任红霞
  • 28篇吴晓霞
  • 20篇赵宝红
  • 14篇刘文跃
  • 12篇赵亮
  • 12篇孙雪
  • 11篇陈兰萍
  • 11篇孙小兵
  • 10篇王建峰
  • 9篇席红卫
  • 8篇崔强强
  • 8篇崔娆
  • 5篇陈淑芸
  • 4篇张鹏
  • 3篇李健
  • 3篇张艳莉
  • 3篇杨敏
  • 2篇詹江华
  • 2篇赵保红

传媒

  • 14篇中华小儿外科...
  • 10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第四届中国武...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山西卫生健康...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肠闭锁/狭窄病变部位与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的肠闭锁/狭窄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45例因肠闭锁/狭窄而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狭窄36例,空肠闭锁/狭窄46例,回肠闭锁/狭窄59例,结肠闭锁/狭窄4例。145例中,距屈氏韧带约20cm以内的肠闭锁/狭窄3l例,距回盲部20am以内的回肠闭锁/狭窄19例。结果总病死率为12.41%,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3%。距回盲部20cm以内的回肠闭锁/狭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末端回肠和结肠闭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先天性肠闭锁/狭窄的治疗强调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吴晓霞任红霞陈兰萍陈淑芸赵宝红靳园园
关键词:肠闭锁缩窄病理性预后
肠液回输技术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营养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技术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经肠造瘘术治疗后发生短肠综合征的新生儿20例,全部新生儿均接受肠造瘘术,并在术后实施肠液回输,观察患儿治疗情况、肠液回输情况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20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均存在短肠综合征,采用肠液回输技术后,18例患儿恢复理想,仅有2例患儿在出院回家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家属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取合理措施干预后缓解。全部患儿均未发生与肠液回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仅有3例患儿出现败血症,并在治疗后痊愈出院。关瘘时患儿的体质量高于回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液回输技术操作安全可行,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患儿体质量增长速度理想,相关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刘文跃任红霞赵宝红吴晓霞靳园园赵亮
关键词:新生儿肠造瘘术短肠综合征营养状况
单部位单操作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幽门狭窄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单部位单操作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幽门狭窄的方法与经验。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采取腹腔镜单部位单操作孔手术治疗小儿幽门狭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0~100 d。术前均经体检、彩超、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经脐单部位单操作孔腹腔镜技术完成幽门肌切开术。于脐缘左侧3点处切开皮肤5 mm,置入5 mm Trocar,插入腔镜,建立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6~8 mmHg;于脐缘右侧9点处切开皮肤,插入3 mm 微型 Trocar,内置入操作钳,完成幽门肌切开术。结果40例均经单部位单操作孔腹腔镜技术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25 min,术后2~3 d 出院,无一例增加 Trocar 或改常规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脐部无可视性瘢痕。结论单部位单操作孔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幽门狭窄,是腹腔镜治疗幽门狭窄技术娴熟后操作方式的微小改变,效果等同于非单部位腹腔镜手术,美容效果好,家长满意度高。
任红霞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段丽琼陈兰萍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幽门狭窄儿童
腹腔镜下腹腔淋巴管囊肿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腹腔内淋巴管囊肿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被漏诊。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收治5例,并行腹腔镜下治疗。现结合其临床表现,对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席红卫崔强强王建峰崔娆靳园园
关键词:腹腔镜下治疗淋巴管囊肿囊肿切除术下腹腔腹腔内
腹腔镜下空肠隔膜狭窄手术2例被引量:2
2011年
肠狭窄是小儿较少见的消化道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时肠空化不全所致。山西省儿童医院2008年9月及2009年1月收治2例空肠隔膜狭窄患儿,经腹腔镜下手术切除隔膜肠吻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席红卫崔强强王建峰崔娆靳园园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手术
胸腔镜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微创治疗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的微创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胸腔镜下新生儿CDH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产前是否明确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是否合并疝囊、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复发情况等资料。结果全组30例患儿,左侧膈疝21例,右侧膈疝9例,产前检查发现CDH 8例,产前诊断率26.67%(8/30);30例均完成胸腔镜下膈疝修补术,其中9例合并疝囊;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100.8±25.8)min;术后需呼吸机辅助支持时间6~141 h,平均(44.8±36.2)h;30例手术患儿中,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13.33%(4/30),其中3例再手术治愈,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院内死亡2例,总病死率为10%(3/30);一次手术治愈率为80%(24/30),总治愈率90%(27/30)。随访时间为术后10个月至6年,目前27例生长发育良好,无复发。结论胸腔镜下治疗新生儿膈疝安全、可行,重视产前评估,掌握微创技巧,可以提高患儿治愈率。
靳园园任红霞吴晓霞赵宝红刘文跃赵亮张晖孙雪郭鑫
关键词:先天性膈疝胸腔镜新生儿
新生儿空肠闭锁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并发肠穿孔一例被引量:4
2014年
患儿男,1天,孕35+2周出生,出生体质量1950 g,出生后胆汁性呕吐1 d于2013年5月17日入院。患儿出生后4 h即开始出现胆汁性呕吐,每次约20 ml,每隔1~2 h呕吐1次,少量糖水喂养后症状更明显,不伴腹胀,未排胎粪;入院后行腹部X线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空肠起始部完全梗阻。诊断为:高位肠梗阻,怀疑空肠闭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予禁食、胃肠减压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证实为空肠起始部闭锁(Ⅲb型),近端盲端距屈氏韧带约15 cm,远端长约10~15 cm,小肠呈“螺旋形改变”,切除近端盲袋,行空肠端端吻合术。因考虑空肠起始部闭锁术后常有动力性肠梗阻发生的可能,避免由此造成的患儿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及静脉营养治疗,因此,术中同时留置8号硅胶鼻胃管代替鼻空肠管以备术后肠内营养使用。鼻胃管头端置入位置超过吻合口约20 cm。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于术后24~48 h开始予5%葡萄糖水经鼻肠管持续输注喂养,无胃肠不适,次日起予1∶1稀释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蔼儿舒,瑞士雀巢公司)持续输注(2 ml/h),2 d后渐过渡至4 ml/h持续输注。术后第5天患儿出现反应差、面色发灰、腹胀及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家长放弃治疗、遗弃患儿,经科内讨论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原吻合口系膜对侧缘哆开、距吻合口约12 cm和25 cm处均可见直径为2~3 mm的穿孔,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术后予抗休克、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治疗,于2013年5月26日患儿因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陈淑芸任红霞陈兰萍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
关键词: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并发置入位置肠穿孔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后矢状人路肛门直肠阴道尿道成形术治疗一穴肛体会被引量:2
2010年
本院2006年5月及2008年3月收治2例一穴肛患儿,均行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阴道尿道成形术.
席红卫崔强强王建峰崔娆靳园园
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
赵宝红任红霞孙小兵吴晓霞靳园园刘文跃赵亮张晖郭鑫孙雪
关键词:胃疾病预后
新生儿期巨结肠的诊断分析
孙小兵任红霞吴晓霞赵保红靳园园王润香吕丽丽陈兰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