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鑫
-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国际合作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湿地生态站观测场及观测数据分类与编码研究
- 2016年
- 湿地生态站的建设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针对湿地生态站数字化的建设是当前紧要的任务,本文结合湿地生态站及观测指标的特点,从观测场、观测样地以及观测数据出发,探讨研究了湿地生态站观测场及观测数据编码方式,为数据的管理以及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 卢康宁崔丽娟李惠鑫
- 关键词:观测场观测数据
- 计算机模拟在野生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野生动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复杂、难以预测。进化过程包括基因突变、疾病、自然选择、空间扩散等自然因子,也包括驯化、栖息地破碎化、人工选择等人为干扰因子。计算机模拟能够揭示该复杂过程的历史特征,同时也能预测环境变化造成的遗传影响,正成为种群遗传学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各种模拟软件层出不穷,功能全面且易操作,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被应用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对计算机模拟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综述,总结了simu POP、ms、CDPOP、Sim Coal、Bayes SSC、DIYABC等近20种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功能,包括统计预测功能、统计推理功能和统计验证功能,并筛选了约20个典型的野生动物研究案例,展示了多达30个具体功能;同时,梳理了它们在推测生活史特征、推测进化历史特征、预测种群管理、预测遗传多样性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验证取样和验证统计方法等六大方面的适用性;从计算机模拟面临的挑战(准确率的监测)和机遇(多学科合作),对计算机模拟应用于未来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展望。
- 刘刚龚明昊李惠鑫
-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种群遗传学统计预测
- 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被引量:9
- 2019年
-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单个站点的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和研究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更普遍性的规律。多站联合,从站到网的模式成为生态定位观测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发展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重点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三个主要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卢康宁段经华纪平李惠鑫陈欢欢杨振寅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CERN
- 放牧对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形成的驱动探讨
- 2023年
- 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牧活动有季节性,为回避放牧干扰大熊猫被迫季节性地沿海拔逆行迁移,夏季可供其利用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为364.0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088.9 hm^(2),冬、春季分布区可利用的适宜栖息地756.4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719.2 hm^(2)。研究表明,牧场布局和放牧活动导致大熊猫有效生存空间隔离和供给不足,尤其夏季最低环境容纳量仅为2或3只,无法保障较大种群长期驻留,并对其生活史和种群适合度造成影响,使遇见率长期偏低。建议通过优化功能区划、调整牧场布局及加强对放牧活动的管控,减小栖息地干扰和增加供给,开展小种群复壮等措施改善该小种群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
- 杨志娇马佳雯文菀玉王宇航刘刚刘刚刘刚李惠鑫闹九次仁加保次仁龚明昊
- 关键词:放牧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
- 基于Web的湿地生态站管理信息系统研建被引量:2
- 2015年
- 截至目前,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共建立湿地生态站30个,湿地生态站数量的增加,给湿地生态站的信息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从湿地生态站建设过程以及后期管理出发,建立基于Web的湿地生态站信息管理系统,为湿地生态站的管理提供便捷化的途径,提高管理效率。
- 卢康宁崔丽娟李惠鑫
- 关键词:湿地信息系统
- 基于G-F指数云南澜沧国家森林公园景迈山片区鸟类和兽类多样性评价
- 2024年
- 2021年3月-2023年4月,在景迈山片区3个监测区先后布设75台红外相机,开展鸟类和兽类多样性监测。相机累计工作31480个有效工作日,共拍摄1586张独立有效照片。监测区内共记录到鸟类7目16科28种,兽类5目7科11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IUCN易危物种2种,近危物种1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高于0.1的鸟类和兽类共9种。比较3个监测区域G-F指数,发现鸟类和兽类的G-F指数均为大平掌古茶林最高,因此认为大平掌鸟兽生物多样性最高。本次监测未能获得整体鸟类和兽类多样性,但为后期监测和制定保护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李惠鑫李惠鑫胡博唐晓倩卢康宁龚明昊
- 关键词:多样性G-F指数
- 北京市房山区湿地景观格局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以北京市房山区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景观指数形态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湿地资源现状、景观格局及连通性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房山区湿地占全区面积的2.75%,天然湿地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1.62%;湿地最大斑块面积1230.71 hm^2,最小斑块面积0.12 hm^2,斑块间面积差异较大;全区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东部及南部,湿地类斑块间连通性较低。研究发现房山区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低、类型简单、景观破碎、斑块间交流困难及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景观指数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为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龚明昊龚明昊文菀玉赵乾龙王嘉晨李惠鑫李惠鑫刘刚王宇航
- 关键词:湿地资源
- 基于DNA条形码分析大鸨繁殖期动物性食物被引量:5
- 2021年
-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大和分类精度高的优点。基于粪便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靠山核心区和马鞍山片区繁殖期大鸨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食物多样性的空间差异。物种累计曲线表明,研究中的最小采样强度(n=11)能够使MOTUs的检测限达到平台期。在24份大鸨粪便中,共发现29种不同动物性食物的DNA序列,均来源于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鞘翅目占比最高(44.83%)。按照科水平分类,以金龟科占比最高(24.14%),其次为蝗科(13.79%)、芫菁科(10.34%)和蓟马科(6.89%)。马鞍山片区大鸨对食物的取食频率和粪便中被检测到其所取食食物种数均显著高于靠山核心区,食物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后者,大鸨食性表现出一定空间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大鸨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以及了解大鸨繁殖期的觅食对策奠定了基础,为保护部门有效保护和恢复大鸨栖息地提供了食性水平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分子食性分析方法用于其他动物的觅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 刘刚李皓吴自有李惠鑫文菀玉周景英魏秀宏岳伟白洁钱英龚明昊
- 关键词:DNA条形码食性分析非损伤性取样高通量测序
- 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5
- 2016年
- 旅游活动及伴随的人流、车流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干扰源,威胁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准确认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制定保护对策和提高保护成效的基础,但生态学领域有关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可借鉴的评估方法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比较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前(2000年)和开发后(2012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痕迹点距离路线的平均回避距离和最小回避距离,发现大熊猫对徒步路线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表明近年来的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确实产生了影响。通过最小回避距离和距离递增法确定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等级和阈值距离。确定了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的第一等级距离阈值分别为0~57m和0~460m、第二等级为57~800m和460~1000m、第三等级为800~1400m和大于1000m。基于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一定范围内的痕迹点分布数量,大熊猫对不同路线两侧每100m的栖息地平均利用频率分别为1.9士0.23和0.8±0.15,通过Mann-WhitneyU检验,发现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Z=-3.48,P=0.000)。通过对每100m海拔区间内大熊猫痕迹距离自驾路线和徒步路线的距离分析,发现二者差异显著(t=3.76,P=0.003),对自驾路线,大熊猫在海拔2000~2100m时回避距离最小,而对徒步路线,最小回避距离发生在2100~2200m。基于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内最小接触区或禁止旅游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其他保护区探索适合的生态旅游影响评价方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 刘刚龚明昊官天培谌利民李惠鑫张翼周天元
- 关键词:大熊猫旅游影响徒步
- 秦岭大熊猫种群扩散格局及研究方法被引量:5
- 2016年
- 种群扩散格局是研究种群扩散规律和机制的关键信息,也是制定物种保护对策的重要基础。大型动物种群扩散格局研究方法为扩散生态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并制约扩散生态学的发展。以秦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以来的种群调查数据,基于大熊猫领域的特性,利用GIS的扩展区分析功能和景观分析方法研究了大熊猫种群分布区及动态;基于聚集的特性,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大熊猫种群多度和聚集状况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2012年的秦岭大熊猫种群分布区较2000年增加5.5%(即15307.8hm^2),高密度种群聚集区从2处变成1处,种群聚集程度进一步增加、聚集格局的完整性大大提升,尤以中密度聚集区增长最显著,种群格局呈明显的分布区扩张、聚集度增加的态势。表明基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立足于种群分布和多度格局变化,通过长期调查和监测可以有效掌握物种的种群扩散格局;大型动物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探索可行的方法与量化种群扩散的参数来研究其扩散格局,从而促进大型动物种群扩散研究的开展。
- 龚明昊刘刚官天培李惠鑫岳建兵周天元
- 关键词:种群分布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