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娜
- 作品数:15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青海玛多M7.4地震中野马滩大桥地震动特征初判被引量:2
- 2022年
-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大桥和野马滩2号桥发生落梁破坏.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烈度表明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烈度为Ⅸ.然而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台站,未能记录到大桥附近的加速度时程,这也阻碍了野马滩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破坏机理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并参考医学上自身异位皮肤移植的理念,尝试评估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可能的取值范围和加速度时程],并与已公布的玛多地震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本文得到的PGA的取值范围(320~620 cm/s^(2))与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中地震烈度为Ⅸ区内的PGA的取值范围(402~830 cm/s^(2))匹配程度较好;(2)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与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中,野马滩大桥处的极罕遇地震动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整体匹配较好,表明本文合成的加速度时程可以造成野马滩大桥落梁破坏.研究表明本文给出的野马滩大桥附近的地震动强度特征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野马滩大桥处的加速度时程输入,为研究该桥的坍塌机理提供数据支持.
- 李宗超孙吉泽高孟潭陈学良赵延娜吴清
- 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 2018年
-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的壳幔过渡带结构,得到3个不同构造块体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和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南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1.79~3.4km,速度结构为高低速相间结构,该块体壳幔过渡带不断变厚,改变了原有的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且东南东北向都有剧烈的构造活动,产生高、低速相间的速度结构;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2.22~3.72km,该块体受到持续挤压,壳幔过渡带逐渐变厚,逐渐改变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形成速度渐变结构;扬子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0.86~1.58km,扬子块体四川盆地有坚硬的岩石圈,壳幔过渡带没有遭受破坏,为完好的一级间断面,过渡带厚度较薄,结构为速度突变结构。
- 戴强王夫运赵延娜
- 关键词:壳幔过渡带
- 利用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 收集华北地区951个宽频带台站波形资料和Shen(2015)Rayleigh面波频散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方法,以人工地震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资料作为初始模型,构建了三维地壳S波速度结构模型。东部和西部结构...
- 宋博文段永红赵延娜
- 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 赵延娜段永红魏运浩邹长桥林吉焱邱勇
- 关键词:地壳厚度泊松比
- 基于P波接收函数资料的华南大陆东部地壳结构研究
- 2023年
- 华南大陆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合而成,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后期改造,研究块体间的深部结构差异对于理解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布设在华南大陆东部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计算了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利用Pms谐波分析方法获得了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具有明显的横向分段特征.JSF(江绍断裂带)附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指示断裂带可能切穿整个地壳.在大别造山带、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南部,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近垂直,指示该区域地壳变形可能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和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的远程效应的影响.此外,本文利用新的H-κ-c叠加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扬子块体的地壳厚度薄于两侧的华夏块体和大别造山带,速度比也较低(约1.7),指示地壳以长英质和酸性岩石为主.Airy地壳均衡理论预测的地壳厚度指示29°N以南的地壳密度要低于以北的区域.以南的低密度及低波速比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北西向俯冲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后撤导致的地壳物质垂向分异拆沉有关.
- 聂仕潭段永红谭萍檀玉娟赵延娜
- 关键词:华南大陆接收函数地壳各向异性地壳厚度波速比
- 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 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像...
- 赵延娜段永红周铭魏运浩
- 关键词:接收函数背景噪声
- 文献传递
- 华南大陆东部地壳物质组成的地震学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中生代晚期华南大陆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火成岩活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属性有显著影响,地壳中SiO 2的平均含量是判别其属性的重要参数.基于华南大陆东部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站数据,利用噪声成像获取高分辨率的面波频散,联合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由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和速度信息,通过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对比,估测了华南大陆地壳平均的SiO 2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浙闽沿海碱性火成岩带具有相对高速的下地壳(V S>3.9 km·s^(-1)),相对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 P/V S>1.77),估测地壳平均SiO 2含量相对较低(60~65wt%);政和—大埔断裂以西的武夷带和江南造山带具有相对低速的下地壳(V S<3.8 km·s^(-1)),相对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 P/V S<1.75),估测地壳平均SiO 2含量相对较高(65~75wt%).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地壳整体略偏基性,以西的地壳则偏长英质.推测古太平洋板块消减作用对华南大陆东部的影响主要为热扰动的形式,壳-幔物质交代作用仅限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区域.
- 檀玉娟段永红林吉焱李玮王高春李学民李学民王国法赵延娜赵延娜
-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
- 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华南大陆东部...
- 赵延娜
-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地幔转换带
- 文献传递
- 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像结果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主要的盆地和块体分布,但体波成像的射线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覆盖率较差,且在传统的地震面波成像中,由于高频信号的频散和衰减,导致反映浅部结构的短周期面波频散信息难以提取出来。
- 赵延娜段永红周铭魏运浩
- 关键词:接收函数背景噪声
- 襄樊-广济断裂两侧地壳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研究
- 2023年
- 基于跨襄樊-广济断裂带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资料,求取每个台站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利用Pms谐波分析方法得到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并采用H-κ-c叠加方法获得台站下方准确的地壳厚度和平均V_(P)/V_(S)值。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条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平均分裂时差为0.275 s,位于断裂带以南扬子地块的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平均0.344 s)大于断裂带以北的大别造山带(平均0.226 s)。大别造山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差别较大,最大值为0.46 s,最小值为0.06 s,且快波方向集中度低。扬子地块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分布较为集中,反映出较为稳定的地壳内部结构。研究区快波主体方向为NW-SE向,与断裂带主体走向和GPS方向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夹角,主要与早古生代的扬子地块北向俯冲有关。H-κ-c叠加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2 km)、地壳波速比偏低(平均值为1.74),说明其地壳物质组成以长英质和中性岩石为主,并揭示出基性下地壳的缺失;扬子地块的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为32.6 km)、波速比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78),说明其地壳成分偏中到基性,下地壳可能还保留有部分铁镁质的物质。
- 谭萍段永红檀玉娟赵延娜
- 关键词:地壳结构接收函数各向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