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捷

作品数:1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5篇地壳
  • 5篇动力学
  • 5篇动力学模拟
  • 5篇有限元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龙门山
  • 3篇地表
  • 3篇地壳厚度
  • 3篇地震断层
  • 3篇断层
  • 3篇有限元模拟
  • 3篇青藏
  • 2篇粘性
  • 2篇汶川地震
  • 2篇库仑应力
  • 2篇垂向耦合
  • 1篇地震成因
  • 1篇地震触发
  • 1篇地震丛集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肖捷
  • 10篇何建坤
  • 3篇王卫民
  • 1篇王晓芳
  • 1篇何建坤
  • 1篇许鹤华
  • 1篇熊林
  • 1篇周云
  • 1篇王洵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一百年来祁连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特征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拟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地区现代地壳变形十分强烈.大量地质和大地测量GPS 观测表明,该地区强烈的地壳变形主要与断层的冲断和走滑有关.过去的100 年中,该地区在一些冲断和走滑断层上发生了4 次震级大于7.5 级的地震...
熊林肖捷何建坤
龙门山地震断层震间应变积累与弹性地壳厚度的关系:来自2D粘-弹性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结果表明,龙门山主要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构成。随着印度和欧亚大陆的汇聚,这些逆冲断层吸收了大量地壳变形,从而使青藏高原东缘在北西-南东方向上不到80km范围内地表高程差达5000m...
肖捷何建坤
龙门山地震断层震间应变积累与弹性地壳厚度的关系:来自2D粘-弹性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
肖捷何建坤
关键词:地震成因应力积累
文献传递
地震触发中静态与动态应力的重要性分析
<正>1.引言地震触发作用可以大体分为两类:静态触发与动态触发。静态触发发生在离主震不远的区域,主要由地震引起的断层滑移所导致;而动态触发,由地震面波经过处于高应力状态的断层所导致。在地震远场,许多研究表明了动态应力变化...
周云王卫民肖捷何建坤
文献传递
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对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的动态响应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之间是否有触发作用及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在这些地震发生过程中对应力场的影响.我们以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所在区域上的共7次地震为研究对象,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由GPS速度边界近似,用分裂节点技术模拟上地壳地震的发生,并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库仑应力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震前积累的库仑应力的17%~38%来自区域构造加载的持续作用,其他的地震形变引起的库仑应力的积累约占49%~67%,故地震触发作用明显(除1948年理塘地震和1973年炉霍地震外);而汶川地震震前1893—1981年发生的地震释放了该区部分库仑应力,不可能对汶川地震有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主要来自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地震发生以后几乎释放了所在区域的所有库仑应力,形成新的格局.
王晓芳肖捷许鹤华何建坤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有限元方法
青藏高原现今地表(GPS)运动三维动力学模拟:弹性和粘性地壳垂向耦合及其空间分布
近20多年来,随着卫星对地观测(GPS)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现今地表运动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量GPS观测证明,相对于稳定的欧亚大陆,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大陆内部现今地表运动特性。其独特的运动学显然受控于目...
何建坤肖捷
文献传递
天山北麓地壳缩短速率与地表沉积-剥蚀作用关系的二维有限元模拟被引量:1
2015年
天山山脉位于中国西部,南北两侧分别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相邻.在天山山脉北麓,由于持续的冲断和褶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走向东西近平行排列的活动背斜构造.地质观测表明,这些背斜在平均到大致1 Ma时间上的水平缩短速率在2.1~5.5mm/a,但平均到大致(10±2)ka以来的水平缩短速率仅为(1.25±0.5)mm/a.在时间上,发生天山山脉北麓冲断-褶皱速率下降与末次冰期以来大量冰消融的时间基本一致.为了探讨这些活动背斜在不同时间窗口内水平缩短速率变化的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了天山山脉水平挤压和地表沉积-剥蚀相互耦合作用.模拟结果显示,在恒定的水平推挤速度下,当地表沉积-剥蚀作用相对较弱时,天山山脉地壳的缩短主要被其北麓的断层相关褶皱吸收,其缩短速率与平均到大致1 Ma时间尺度上这些背斜的水平缩短速率基本一致;然而,随着地表沉积-剥蚀作用不断加强,仍然在相同的水平速率推挤下,天山山脉地壳的缩短却不断向山体内部转移,导致天山北麓的断层相关褶皱水平缩短速率减小,并与平均到大致(10±2)ka以来的水平缩短速率相近.这表明在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带,地表的沉积-剥蚀作用对应变在不同构造带的调配起着重要的动力学作用.就天山山脉而言,如果业已存在的天山腹地及其前陆变形带在末次冰消期的气候变化可以用地表沉积-剥蚀作用的强化来代表,那么在平均到大致1 Ma和(10±2)ka时间尺度上,天山山脉北麓观测到的地壳缩短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沉积-剥蚀地表过程有关.
肖捷熊林何建坤
关键词:气候变化有限元模拟天山北麓
龙门山地震断层震间应变积累与弹性地壳厚度的关系:来自2D粘-弹性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正>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结果表明,龙门山主要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构成。随着印度和欧亚大陆的汇聚,这些逆冲断层吸收了大量地壳变形,从而使青藏高原东缘在北西-南东方向上不到80km范围内地表高程差达50...
肖捷何建坤
文献传递
近一百年来祁连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特征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拟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地区现代地壳变形十分强烈。大量地质和大地测量GPS观测表明,该地区强烈的地壳变形主要与断层的冲断和走滑有关。过去的100年中,该地区在一些冲断和走滑断层上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7.5级的地震,其中1...
熊林肖捷何建坤
文献传递
2008年MW7.9汶川地震后青藏高原东缘强地震丛集被引量:5
2020年
2008年MW7.9汶川地震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2013年MW6.6芦山、2014年MW6.1康定与2017年MW6.5九寨沟等地震.文章基于库仑破裂准则,结合各地震同震破裂模型,选择地震起破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方向作为应力投影方向,建立了一个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来研究汶川地震后青藏高原东缘强震丛集的形成机制与地震间应力的相互作用.计算表明,汶川地震导致芦山、康定与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别约为+0.012^+0.040、+0.01^+0.03、+0.008^+0.015MPa.由于震后黏滞松弛效应的影响,恰在各地震发生之前,各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约为+0.014^+0.042、+0.016^+0.036、+0.003^+0.007MPa.并且芦山地震还导致康定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增加约0.001~0.002MPa.这表明汶川地震使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与九寨沟地震震源部位库仑应力得到了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东缘强地震丛集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芦山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增加的部分有大于90%来源于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康定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增加受到了汶川地震(~94%)和芦山地震(~6%)的叠加效应,而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库仑应力增加主要源于汶川地震同震变形,且增加原因可能与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矢量场变化有关.这说明地震破裂模型、地震起破方式、地震序列的相互作用对特定构造部位的库仑应力十分敏感,这暗示在未来进行地震触发研究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
徐杜远肖捷何建坤何建坤
关键词:地震丛集有限元数值模拟汶川地震青藏高原东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