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菲菲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分流术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氧化应激
  • 1篇原子力显微镜
  • 1篇体外循环
  • 1篇七氟烷
  • 1篇七氟烷预处理
  • 1篇抢救
  • 1篇抢救成功
  • 1篇缺氧
  • 1篇缺氧诱导
  • 1篇外循环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膜
  • 1篇力学特性
  • 1篇麻醉
  • 1篇麻醉恢复
  • 1篇麻醉恢复期

机构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李雅兰
  • 3篇王菲菲
  • 2篇胡冬华
  • 2篇田和
  • 1篇唐杰坷
  • 1篇张爱东
  • 1篇汪梦霞
  • 1篇李健玲
  • 1篇聂偲
  • 1篇廖婧
  • 1篇蒋德英
  • 1篇周婷
  • 1篇佘高明
  • 1篇高兰
  • 1篇张民杰
  • 1篇梁赵佳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体外循环30min对红细胞膜的表面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2015年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和分析体外循环(又称心肺分流术,CPB)30 min对红细胞膜表面的超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0例,分别取手术前和体外循环转机30 min的中心静脉血各2 m L,分为对照(CON)组和CPB组,肝素抗凝。正立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2组非圆红细胞;AFM观察红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并进行力曲线测定。结果:与CON组比较,CPB组非圆红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ON组比较,CPB组细胞膜表面隆起呈紊乱排列,凹凸性增强,均匀度下降,膜表面颗粒分布有差异(P<0.05),平均粗糙度(Ra)和均方根粗糙度(Rq)增大(P<0.05),细胞膜黏附力升高(P<0.05),但膜形变恢复力和力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转机30 min可以引起红细胞膜的表面形貌和超微结构改变,黏附性增大。
聂偲佘高明李雅兰胡冬华唐杰坷廖婧周婷田和王菲菲
关键词:心肺分流术红细胞原子力显微镜
七氟烷预处理抑制缺氧诱导的脑损伤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缺氧小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组、缺氧(H)组、2%七氟烷预处理30 min组(S1+H组)、2%七氟烷预处理60 min组(S2+H组)和4%七氟烷预处理30 min组(S3+H组),每组10只。缺氧即持续吸入O2体积分数为(6.5±0.1)%的氮氧混合气体24 h构建缺氧模型;预处理即以O2体积分数为(21.0±0.5)%的氮氧混合气体为载气,分别吸入2%七氟烷30 min、2%七氟烷60 min和4%七氟烷30 min,洗脱15 min后进行缺氧处理。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测定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同时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缺氧24 h后,光镜下可见海马CA1区细胞水肿或固缩;各预处理组病理改变轻于H组。TEM下S2+H组细胞超微结构最为完整。H组血清LDH活性及脑组织EPO、VEGF、MDA含量显著高于C组,脑组织的SOD及GPx活性较C组明显降低。七氟烷预处理后血清LDH活性及脑组织EPO、VEGF含量较H组降低,以S2+H组最为显著;脑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降低,而GPx活性有所升高。结论:七氟烷预处理能减轻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抗缺氧蛋白合成及降低氧化应激有关。
汪梦霞李健玲梁赵佳钟曌胡冬华王菲菲田和高兰李雅兰
关键词:七氟烷缺氧脑损伤氧化应激
麻醉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病例报道
2016年
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安全问题,深受麻醉医生和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的重视。有些患者隐性的风险,可能会在麻醉恢复期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会给患者带来致命性的伤害。本例报道一例发生在麻醉恢复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经多学科联合救治(MDT),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王菲菲李雅兰张民杰张爱东蒋德英
关键词:心肌梗死麻醉恢复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