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光华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超临界
  • 4篇超临界流体
  • 3篇提升管
  • 3篇提升管反应器
  • 3篇裂化
  • 3篇催化裂化
  • 3篇催化裂化提升...
  • 2篇色谱
  • 2篇数学模拟
  • 2篇相平衡
  • 2篇两相流
  • 2篇硅胶
  • 2篇分子
  • 2篇催化裂化提升...
  • 1篇弹性体
  • 1篇液固
  • 1篇有机锡
  • 1篇原料油
  • 1篇制备色谱
  • 1篇溶解度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青岛化工学院

作者

  • 9篇杨光华
  • 4篇王仁安
  • 4篇赵锁奇
  • 3篇高金森
  • 3篇徐春明
  • 2篇石铁磐
  • 2篇林世雄
  • 1篇杨九金
  • 1篇郭印诚
  • 1篇陈胜利
  • 1篇李再峰
  • 1篇林文漪
  • 1篇董鹏

传媒

  • 2篇化工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第三届全国超...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年份

  • 3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6
  • 1篇199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模型被引量:6
1996年
从分子热力学基础出发提出一个适用于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理论模型,溶液中溶质的化学位分解为无限稀溶液化学位及溶质浓度效应两部.无限稀溶液化学位由简化的Oz方程计算,其中包括斥力贡献、局部组成及长程引力项浓度对化学位的贡献由作者根据Kirkwood-Buff溶液理论提出的修正Wilson模型计算.用45个二元系862个数据点对此模型进行检验并和PR方程(vdw-2混合规则)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本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7%,而PR方程的结果为14.9%,对极性溶剂体系的计算结果有显著改善.
赵锁奇王仁安杨光华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相平衡分子热力学
有机锡对聚氨酯脲弹性体固化过程的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0年
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 ,研究了半预聚物法聚氨酯脲 (PUU)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通过对羰基区振动谱带变化的定量研究。详细讨论了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聚合反应过程中 ,对聚氨酯酯脲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有机锡浓度的增大 ,硬段区氢键化脲键的有序性降低 ,当 NCO/ OH反应的速率常数和 NCO/ NH2 反应的速率常数相近时 ,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
李再峰杨光华赵登星高照连李德和
关键词:FTIR聚氨酯脲力学性能有机锡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3相流动反应的数值模拟IV.原料液雾油滴粒径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0年
应用已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 3相流动反应模型及其程序对原料油雾化程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从原料液雾流动和气化的机理和本质方面对原料液雾雾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雾化效果越好 ,液雾粒径越小 ,轻质油收率就越高 ,产品分布就越理想。气固两相流动反应模型的的原料油瞬间气化的假设 。
高金森徐春明杨光华郭印诚林文漪
关键词:原料油三相流动催化裂化
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温度效应及其分子基础被引量:4
1996年
本文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了反常冷凝区温度对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影响,从作者测定的萘/CO2体系的相平衡等压线数据出发,根据Gibbs-Konowalow法则及PR方程考察了主要影响因素──体系的溶质偏摩尔焓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反常冷凝区固体-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温度效应非常显著,随温度的变化,溶质的偏摩尔焓有负的发散现象,即有强的放热效应.应用Kirkwood-Buff溶液理论,从分子相互作用角度解释了这种强放热效应的产生原因,从理论上证明了溶质偏摩尔焓的值和溶质周围溶剂分子簇大小(ClusterSize)的相关性,对溶质-溶剂分子间吸引作用强于溶剂分子间吸引作用的体系,较大的偏摩尔焓(负值)对应于较大的溶剂分子簇.
赵锁奇王仁安杨光华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相平衡温度效应溶解度
硅胶柱超临界流体制备色谱分离提纯极性化合物
建立了一套克级的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采用全多孔空白硅胶为固定相,二氧化碳加极性携带剂及酸碱改性剂三元流动相为冲洗剂,在该设备上对黄酮类等极性或生物碱混合物进行了分离,讨论了分离条件对产率和纯度的影响.
赵锁奇石铁磐王仁安杨光华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色谱硅胶
文献传递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数学模拟新方法被引量:2
2001年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数学模型基本上都是基于平推流反应器的假设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其内部流动、传热以及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偏离平推流较大 ,所以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必须用装置因数去校正 ,表现出较强的经验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 ,提出了对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进行多维微分模拟的研究方法 ,从根本上把反应器结构尺寸 ,物流入口条件 ,流动特征及传热特征等影响考虑进来 ,把流动、传热、传质、裂化反应以及湍流脉动作用全部纳入模型中 ,建立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的流动反应综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 ,可以得到提升管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及油气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组分分布 ,从而揭示工业提升管反应器内的化学工程信息。这些数据对工业提升管反应器的设计、操作优化及新技术的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
高金森徐春明林世雄杨光华
关键词: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数学模拟两相流动传热
由硅酸酯合成单分散二氧化硅中碳的化学形态被引量:3
1995年
Monodisperse silica 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of tetraethoxysilane (TEOS) in a mixture of water, ammonia and ethanol or acetone at 25℃. The spheres were studied with 13C CP-MAS NMR and their carbon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It was found that TEOS was hydrolyzed completely during the sythesis process of monodisperse silica particles and that the carbon inside the silica is in the form of free solvent sheilded in the silica, this is, in accord with the mechanism of aggregation growth.
陈胜利董鹏杨光华杨九金
关键词:化学结构硅酸酯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的数学模拟新方法
由于差分技术、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内的两相流体流动、传热及裂化反应等过程,可以采用基本微分方程组描述,然后将其离散成差分方程并迭代求解,可以得到提升管反应器内催化剂颗...
高金森徐春明林世雄杨光华
关键词:提升管反应器催化裂化气固两相流湍流
文献传递
硅胶柱超临界流体制备色谱分离极性化合物被引量:7
2001年
建立了一套克级的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 ,采用全多孔空白硅胶为固定相 ,二氧化碳加极性携带剂及酸碱改性剂为三元流动相 ,在该设备上对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混合物进行了分离 ,讨论了分离条件对分离组分产率和纯度的影响。
赵锁奇石铁磐王仁安杨光华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色谱硅胶黄酮类物质生物碱
共1页<1>
聚类工具0